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皮囊

作者:蔡崇达 | 分类:其他 | 字数:0

我的神明朋友 ・ 三

书名:皮囊 作者:蔡崇达 字数:3.4千字 更新时间:01-09 11:07

最终的礼金是两百元。走出巫人的家里,母亲还在啜泣,我却恍惚醒过来一般,开始着急要向母亲拆解这其中的伎俩。

“其实一看就是假的”我刚开口。

“我知道是你父亲,你别说了。”

“他肯定打听过周围地区的亡人情况”

母亲手一摆,压根不想听我讲下去:“我知道你父亲是个意外,我们要帮你的父亲。”

“我也想帮父亲,但我不相信”

“我相信。”母亲的神情明确地表示,她不想把这个对话进行下去。

我知道,其实是她需要这个相信,她需要找到,还能为父亲做点什么的办法。

还是神明朋友帮的忙,在各寺庙奔走的母亲,终于有了把父亲引回来的办法:“只能请神明去引,只不过神明们各有司命,管咱们阳间户口的是公安局,管灵体的,就是咱们的镇境神。”母亲这样向我宣布她探寻到的办法。

我对母亲此时的忙碌,却有种莫名其妙的了解和鄙夷。我想,她只是不知道如何面对自己内心的难受。我察觉到她的脆弱。

她在投入地奔忙着,我则不知所措地整天在街上晃荡。因为一回家,就会真切地感知到,似乎哪里缺了什么。这样的感觉,不激烈、不明显,只是淡淡的,像某种味道。只是任它悄悄地堆积着,滋长着,会觉得心里沉沉的、闷闷的,像是消化不良一般,我知道,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悲伤。

按照神明的吩咐,母亲把一切都办妥了。她向我宣布,几月几日几点几分,我们必须到镇境神门口去接父亲。“现在,镇境神已经找到,并在送他回来的路上了。”

我却突然不愿意把这戏演下去,冷冷地回:“你其实只是在找个方式自我安慰。”

母亲没回答,继续说:“你到时候站在寺庙门口,喊着你爸的名字,让他跟你回家。”

“只是自我安慰。”

“帮我这个忙,神明说,我叫了没用,你叫了才有用,因为,你是他儿子,你身上流着的是他的血。”

第二天临出发了,我厌恶地自己径直往街上走去。母亲见着了,追出来喊:“你得去叫回你爸啊。”

我不应。

母亲竟然撒腿跑,追上我,一直盯着我看。眼眶红红的,没有泪水,只是愤怒。

终究来到了寺庙门口。这尊神明,对我来说,感觉确实像族里的长辈。在闽南这个地方,每个片区都有个镇境神,按照传说,他是这个片区的保护神,生老病死,与路过的鬼魂和神灵的各种商榷,为这个地方谋求些上天的福利,避开些可能本来要到来的灾害,都是他的职责。从小到大,每年过年,总要看着宗族的大佬,领着年轻人,抬着镇境神的神轿,一路敲锣打鼓,沿着片区一寸寸巡逻过去,提醒着这一年可能要发生的各种灾难,沿路施予符纸和中药。

按照母亲的要求,我先点了香,告诉镇境神我来了,然后就和母亲站在门口。

母亲示意我,要开始大喊。

我张了张嘴,喊不出来。

母亲着急地推了推我。

我才支支吾吾地叫了下:“爸,我来接你了,跟我回家。”

话语一落,四下只是安静的风声。当然没有人应。

母亲让我继续喊,自己转身到庙里问卜,看父亲是否回来了。

寺庙里,是母亲掷珓的声音。寺庙外,我一个人喃喃地喊着。

喊着喊着,声音一哽,嘴里喃喃地说,“你如果真能听到,就跟我回来,我好想你了。”

里面母亲突然激动地大喊,“你父亲回来了。”

我竟然禁不住,大声号啕起来。

在父亲被“引回来”的那几天,家里竟然有种喜庆的味道。

母亲每天换着花样做好了饭菜,一桌桌地摆上供桌。她还到处约着巧手的纸匠人,今天糊个手机,明天糊个摩托车那都是父亲残疾时念叨着想要的。

又几天的求神问卜,母亲找到了为父亲“清罪”的办法给一个神灵打下手,做义工,帮忙造福乡里有点类似美国一些犯小罪过的人,可以通过社区劳动补偿社会。我和母亲开玩笑地说:“神明的方法还这么现代啊。”

母亲严肃地点点头:“神明那也是与时俱进的。”

又经过几天的求神问卜,母亲为父亲找到了做“义工”的地方:白沙村的镇海宫。

白沙村是小镇闻名的旅游地。老家那条河,在这里潇洒地拐了个弯,然后汇入了大海,呈三角状的白沙村,因而三面铺满了细细的白沙。从小到大,学校所谓郊游的旅游地,毫无疑问是白沙。

镇海宫就在那入海口的犄角处。小时候每次去白沙,都可以看到,在老家的港湾休憩好的渔船,沿着河缓缓走到这个犄角处,对着镇海宫的方向拜一拜,然后把船开足马力,径直往大海的深处行驶而去。

父亲做海员的时候,每周要出两三趟海,“这庙因此被他拜了几千遍了,所以这里的神明也疼他,收留他。”第一次去“探视”的路上,母亲和我这么说。

送父亲到这寺庙做义工,对他来说,似乎是简单的事情。母亲点燃了香烛,和家里神龛供奉的神明说,“镇海宫已经答应接受我丈夫去帮忙,还请神明送他一程。”然后,我们就赶紧带上贡品,跟着到镇海宫来探视。

我是骑着摩托车带母亲去的。从小镇到白沙村,有二十多公里。都是沙地,而且海风刮得凶,我开得有点缓慢,这让母亲有充分的回忆机会。她指着那片沙滩,说:“我和你父亲来这里看过海。”路过一家小馆子说:“你父亲当年打算离开家乡去宁波时,我们在这吃的饭”

到了镇海宫,一进门,是那股熟悉的味道,一切还是熟悉的样子。我总觉得寺庙是个神奇的所在,因为无论什么时候进来,总是同样的感觉,那感觉,或许是这肃穆又温暖的味道塑造的,或许是这年复一年在神灵案前念诵经文、乞求愿望的俗众声音营造的。

庙里的主持显然已经知道了父亲的事。他一见到母亲,就亲切地说:“你丈夫来了,我刚问过神灵了。”他泡上了茶,递给母亲和我:“别担心,这里的神明肯定会照顾好他的,他从小就和这里的神明亲。”

茶很香,太阳很好。爬进寺庙,铺在石头砌成的地板上,白花花的,像浪。

“那他要做什么事情啊”

“他刚来,性格又是好动的人,估计神明会打发他跑腿送送信。”

“但他生前腿脚不好,会不会耽误神明的事情啊”

“不碍事,神明已经赐给他好腿脚了。你家先生是善心人,虽然有些纠葛还没解完,但他做了那么多好事,神明会帮的。”

“那就好。”母亲放心地眯眯笑。

接下来的话题,是关于父亲和这座庙宇的各种故事。

坐了一个下午,母亲不得不回去准备晚饭了。临行前,犹豫再三的母亲终于忍不住问:“他忙完了,做得好不好啊,会不会给神明添麻烦了,你能帮我问问吗”

主持心领神会地笑了,径直到案前问卜了起来。

“笨手笨脚的,做得一般,但神明很理解。”

母亲一下子冲到案前,对着神龛拜了起来:“还请神明多担待啊,我家先生他从来就是笨手笨脚的。”然后似乎就像对着父亲一样小声地教训起来:“你啊,多耐心点,别给神明添麻烦。”

母亲确实不放心,第二天吃完中午饭,虽然看不见也听不见那个“正在做义工的父亲”,母亲还是坚持让我带她来探视。

主持一样泡了茶,阳光一样很好。他们一样聊着父亲和这寺庙的各种事。临行前,母亲同样忍不住问主持,主持一样当即帮忙问卜。这次的答案是:今天表现有进步了。

“真的啊,太好了,值得表扬,我明天做你爱吃的卤鸭过来。”于是又三四十分钟的摩托车车程。

再隔天,吃完午饭,母亲又提出要来探视,当然还带上卤鸭慢慢地,主持的答案是“不错了”、“做得越来越好”、“做得很好,神明很满意”。母亲每次要到镇海宫时,总是笑容满面的。

算起来,父亲的义工生涯满满一个月了。按照母亲此前问卜的结果,父亲先要在这做满一个月,如果不够,再转到另外一座庙那意味着还要找另外收留的神明。

这天午饭后准备出发时,母亲像是一个准备去看揭榜的人,意外地心神不定。一路上,她一直追着问:“你觉得你父亲这个月表现合格了吗他肯定要犯些错,但神明会理解吗你觉得你父亲在那做得开不开心”

我一个问题都回答不上来。

我们一进到寺庙,主持果然又泡好了茶。

母亲已经没有心思喝茶:“我先生他合格了吗”

主持说:“这次别问我,你坐在这休息一下,傍晚的时候你自己问卜。”

这次,母亲顾不上喝茶、说故事了。她搬了庙里的那把竹椅,安静地坐着,慢慢地等着阳光像潮水般退去,等待父亲接下来的命运。

或许是太紧张,或许太累了,等着等着,母亲竟然睡着了。

站在镇海宫往外望,太阳已经橙黄得如同一颗硕大的橘子,正一点点,准备躲回海里了。

我轻轻摇醒母亲,说:“该问卜了。”

被我这一摇,母亲突然从打盹中醒来,醒来时脸上挂着笑。

“不用问卜了。”母亲说。

她说她看见了,看见父亲恢复成二十出头的样子,皮肤白皙光滑,肉身才刚刚被这俗欲打开完毕,丰满均匀,尚且没有岁月和命运雕刻的痕迹。他剪着短发,身体轻盈,朝母亲挥挥手,就一直往隐秘模糊的那一方游过去。身影逐渐影影绰绰,直到完全的澄明。

“他走了。”母亲说,“他释然了,所以解脱了。”

说完,母亲的眼眶像泉眼一样流出汪汪的水。

我知道,有多少东西从这里流淌出来了。

要离开镇海宫的时候,母亲转过头,对镇海宫里端坐着的神明笑了笑。

我则在一旁,双手合十,喃喃地说着:“谢谢您,母亲的神明朋友们。”

我再一次相信神明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