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在红楼肝属性

作者:烟雨织轻愁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二百九十章:薛宝钗千里送粮,蓟州城惨烈厮杀

书名:我在红楼肝属性 作者:烟雨织轻愁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1

薛家,薛姨妈和薛宝钗,都在垂泪不已,薛蟠更是失声痛哭。

薛蟠原是性情中人,在红楼书中,他就曾因为柳湘莲出家而大哭了一场。

又张罗人手寻找柳湘莲下落,辛苦一番并没找到,这才不了了之。

而他和贾琮的交情,更要比红楼中他和柳湘莲的交情深厚的多。

因此在得知贾琮已经陷入绝境之后,也怪不得他会失声痛哭了。

薛蟠哭道:“天不佑好人,没想到琮兄弟竟落到这般下场,真真是痛煞人也!”

“这贼老天,怎不让那贾赦之流,替琮兄弟死了呢?呜呜!”

听到这番话,薛姨妈不由骂道:“作死的孽障,如今琮哥儿还好好的呢,你这哭的是哪门子丧?没得让人丧气。”

薛蟠大哭道:“我和琮兄弟是过命的交情,难道我不盼着他好不成?只是如今这等绝境,他如何能活?”

“琮兄弟死后,将来我娶了亲,必定过继一个儿子给他,也不让他绝了后!”

所谓患难见真情,古代又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薛蟠能说出这番话来,倒真是不负了两人的一段友情了。

此时,薛宝钗忽然问道:“妈,哥,你们说,若是琮三哥得了粮草,是不是就能守住城了?”

薛姨妈不由说道:“我的儿,蓟州城中,也有五六万兵马,若有粮草在。”

“就凭琮哥儿的本事,如何守不住城?只是朝廷运送粮草的路线,已经全部都被满清切断。”

“前后两次送粮,都被满清拦截下来,为之奈何?”

此时,薛宝钗又是说道:“妈,你说,若是我们自筹一批粮草,走平安州那条路,转向蓟州城去,能不能救下琮三哥来?”

薛家的商路十分广泛,其中就有通过平安州走私一条路。

在红楼书中,薛蟠就曾在平安州走过商,半路被剪径强盗劫了财物,碰到柳湘莲,柳湘莲帮其寻回被劫走的财物,两人就此拜了把子。

当时贾琏去平安州办事的时候,还曾见过这两人。

而因为走私,因此薛家有自己的渠道。

那满清大军,会拦截朝廷运送的粮草,却不会拦薛家商号的货物。

薛姨妈听了之后,不由说道:“我的儿,你这想法,固然是好的。”

“只是我们便是从平安州穿过去,又如何呢?”

“如今蓟州城已经被满清大军团团围困住,我们便是到了地头,又如何将粮食送进城里去呢?”

“再则,这一去,几乎要搭上身家性命,只要遇到清军,就是个死字。”

“也断不会有伙计冒着生命危险去走这一趟的。”

这时候,薛宝钗忽然说道:“妈,琮三哥救过哥哥性命,胭脂水粉生意,也是琮三哥带着我薛家做的。”

“若没有琮三哥,断没有我薛家今日,但凡有一线机会,我薛家也不能眼睁睁地坐视不管。”

“妈说哪怕是将粮食运送到蓟州城外,也进不了城,然则我们也惟有尽人事,听天命罢了。”

“妈说没有伙计肯冒着生命危险走这一遭儿,只要肯给重金,还是有人肯去的。”

“并且女儿愿意亲自走这一遭儿,有女儿在,想必那些伙计,也能够安心了。”

听到这里,薛姨妈忙一把搂住薛宝钗说道:“我的儿,万万不可,妈断不容你以身犯险。”

“你若有个好歹,让妈又指望哪一个?咱们家是亏欠琮哥儿许多,但妈宁愿亲自走这一遭儿,也不会眼睁睁地看着你去冒险。”

这时候,薛蟠也大声说道:“妈,妹妹,你们说的是什么话,我才是家里的男人,要去,也理应是我去才对。”

“琮兄弟救了我的性命,我这一去,便是死了,全当还了他的救命之恩。”

“我若不去,便是那忘恩负义的王八,活着又有什么意思?我更是不会看着亲妹子眼睁睁去送死的,因此,便是我去。”

此时,薛宝钗忽然起身,跪倒在薛姨妈面前,给薛姨妈磕了三个头。

然后说道:“妈,哥,你们不用再劝了。哥是家里唯一的男子,担负着为我薛家传宗接代的重任,如何能去冒险?”

“而女儿这一去,也不止是报恩,女儿也想为自己博一次。”

“女儿不甘心就这么糊糊涂涂过这一辈子,若是能成功送去粮食,自有我的道理。”

“若不幸碰到清兵,女儿自会自行了结,这也是女儿的命,不该如此痴心妄想。”

“这是女儿的一点念想,还望妈和哥哥成全。”

薛姨妈和薛蟠,自然也听懂了薛宝钗这番话的意思。

薛宝钗,是喜欢着贾琮的。

但是因为几次三番的阴差阳错,导致最终她错过了琮哥儿。

如今正是老太妃国丧之中,世家大族,不得婚嫁。

但是老太妃的国丧之期,很快就过去了。

而薛宝钗,一年大似一年,早到了要找婆家的时候了。

一旦找到婆家,怕是马上就要嫁过去。

他们本是商人之家,薛宝钗今年又十七岁了,在这个时代,倒是成了大龄女了。

一时之间,哪里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好婆家去?

薛宝钗不甘心就此认命,胡乱找个婆家嫁了。

因此,她便想着甘冒奇险,亲自走这一遭儿。

若能成功送到,贾琮感念她这份深情,怕是也不好不将她娶回去的。

而若是不能送到,怕也没命回来了。

薛姨妈听了之后,不由失声痛哭不已。

因为要是早听薛蟠之言,薛宝钗是有多次机会能够嫁给琮哥儿的。

只是这几次三番,都是自己从中阻拦,以至好事不成。

如今宝丫头竟是宁肯豁出性命去,也要走这一遭儿,可见她情根深种和内心的不甘。

如此,薛姨妈如何不懊恼后悔?

也就是薛蟠又长了一岁,脾气见好。

不然的话,怕是又不知如何埋怨薛姨妈了。

薛姨妈和薛蟠母子两个,苦劝了薛宝钗一番,然而薛宝钗始终不为所动,甚至以死相逼,他们母子两个,也只好答允下来。

其实薛家商铺里的粮食是现成的。

商人逐利,因为大战将起的缘故,京城的粮价,狠涨了一波,如今快要翻出一倍去了。

而薛家作为商人,自然不会放过这等机会。

他们从外面收购了大批的粮食,运送到京城来。

如今还不曾出手,他们准备等粮食价格再涨一些才出手的。

如今倒是不用再四处筹集粮食。

光是他们手中的粮食,也足够五万多士兵一月军粮了。

而至于招募伙计,虽然艰难了些,但是只要银子给足,也不愁有要钱不要命之人。

更何况还有大小姐跟随,他们心里便自觉得,大小姐必定是有把握,不是去白白送死的。

因此,伙计的事情,也很快解决。

接下来,他们便开始将粮食装车,然后准备出发。

而此时,薛宝钗却是又去了一趟宁国府,见了林黛玉一面。

将侍奉的丫鬟子都撵出去之后,薛宝钗道明了来意。

薛宝钗自然是知道,宁国府中,是可以和蓟州城那边,用信鸽传递消息的。

薛宝钗这一次来,便是想让林黛玉将薛家会送去粮食的消息,通过信鸽告之贾琮。

而等他们大约快到蓟州城的时候,贾琮也好带兵出来接应。

这样的话,未必没有机会将粮食送进去的。

若是全无一点把握的话,薛宝钗自然也不会白白去送死。

而林黛玉,在听到薛宝钗的话之后,脸色颇为复杂。

她既感念薛宝钗的这份大胆,她这一去,可是冒着丢掉性命的危险去的。

然则林黛玉心里也明白,薛宝钗这一去,断不是只为了报恩。

同时也是情之一关难过。

若她果真将粮食送将过去的话,怕是家里又要多出一个姊妹来了吧。

嗯,也罢,左右相公官职爵位越做越大,必然是要多出姊妹来的。

既是如此,倒是不如将宝丫头娶进门来了,好歹还是知根知底的。

只是,其实蓟州城中,现在并不缺少粮食。

只是林黛玉却是不好和薛宝钗言明。

这个消息,万万泄露不得。

一旦泄露出去,将会对相公极为不利。

并且,林黛玉也无从判断,蓟州城里真的不缺粮食,还是相公为了让自己放心,故意哄骗自己的。

因此,林黛玉在沉思半晌之后,便是答允下来。

并且当即写了一封书信,然后叫人来将消息用信鸽传递了出去。

然后林黛玉又再三叮嘱薛宝钗,让她千万小心。

若是遇到危险,宁肯放弃也不要甘冒奇险。

这也是林黛玉不好明言其实蓟州城中并不缺粮食,她也只能说到这一步了。

而薛宝钗,则是觉得林黛玉是真心为自己好。

她心里,越发感激起来。

她不由福身道:“多谢妹妹。”

林黛玉忙是将她扶起来说道:“姐姐这是做甚,你我姊妹,何须如此?”

两女又说了一番话之后,薛宝钗这才起身告辞而去。

到了第二日,薛宝钗便换了一身儒士装,扮成一个男子,随着粮队悄然出行。

当然了,粮车都经过伪装,从外面看上去,运送的是布匹。

毕竟在这个粮食大涨价的时候,被人发现他们运送了大量粮食的话,必然又要另起波折了。

却说薛宝钗并不是娇娇女。

她本就出自商人世家,虽然不像薛宝琴那般,整个大夏都走过七七八八。

但是薛宝钗也是出过门的。

只是,这一次是去蓟州城的路,这路,到底要比她往日走的路,艰难了许多。

一路颠簸,自不用说。

薛宝钗倒也并不曾叫苦叫累。

甚至她还接连催促车队,快一些,再快一些。

蓟州城中,粮食短缺,不知还能支撑几日功夫。

她早到一日,便能让琮三哥,多一分活命的机会。

既是如此,她如何敢懈怠?

因此,这一路下来,她们赶路的速度是极快的。

以至于就连底层的伙计们,都开始吃不消了,更遑论薛宝钗这个娇滴滴的千金小姐了。

只是薛宝钗仍然咬牙坚持着,哪怕她只剩下一口气来,也要将粮食及早送过去的。

算算日子,还有几天功夫,就能到达平安州了。

在此之前,他们都是安全的。

因为有商会的掩护,不会有什么人来拦截他们。

但是出了平安州之后,就不同了,接下来,他们极有可能会碰到清军。

如今,薛宝钗也惟有盼着能够平平安安抵达蓟州城外罢了。

这日,贾琮在蓟州城中,接到了林黛玉的书信。

当他看到薛宝钗竟然不远千里,运送了几十车的一大批粮食来。

贾琮是既无奈又感动。

无奈的,自然是蓟州城里并不缺少粮食。

她没得巴巴的甘冒奇险的送粮食过来做什么。

感动的,同样也是如此。

她可是冒着生命危险来的。

贾琮自然能够感受的到她的深情。

在红楼书中,尽管薛家一直想的,就是让薛宝钗嫁入贾府中去。

但是从字里行间的细节判断,薛宝钗其实是没看上贾宝玉的。

在开夜宴一回上,薛宝钗抽到一个牡丹签,上面写着艳冠群芳四个字,下面有一句诗:任是无情也动人。

实际上也是在暗示,薛宝钗并没有对贾宝玉动情的。

而便是不曾动情,也是如此楚楚动人。

而现如今,她竟是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亲自送来粮草。

若说她不是对自己情根深种,贾琮自己也是不信的。

而这,却也让贾琮,也为之动容起来。

粮队的速度,快不起来。

想是还要一段时日,才能赶到蓟州城外的。

贾琮已经开始想方设法的通知柳湘莲,让柳湘莲去迎接薛宝钗去了。

而这几日功夫,满清攻城也开始激烈起来。

因为他们围城的时间,前后已经超过二十天了。

格斯泰断定,蓟州城中,应该已经断粮了。

因此,格斯泰加强了攻城的强度。

他在逼迫贾琮要么投降,要么弃城而逃,冲出一条血路去。

而格斯泰故意露出破绽,城南的兵力,十分薄弱。

而实际上,格斯泰在这里布置下天罗地网。

只要贾琮敢从这里突破,必定会陷入重重埋伏。

而即便贾琮从其他三城突破,下场也好不到哪儿去。

毕竟他们大多都是骑兵,机动性超强。

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夏军团团包围住。

格斯泰感觉,用不几日功夫,夏军就会崩溃而自动突破。

殊不知,贾琮现在不知道多开心,哪里会崩溃?

格斯泰是加强了攻城兵力不假,然则格斯泰可并没想着真正攻城,只不过是增加压力罢了。

而蓟州城内的守城物资,根本就不缺。

在这种情况下,蓟州城内,每日都能杀死更多的清军,不断消耗着清军的有生力量。

虽然夏军也有伤亡,但是双方的伤亡比例,悬殊极大。

并且蓟州城中,医护兵越来越多。

甚至满城的郎中再加上学徒等人,也都暂时充当起了医护兵。

再加上贾琮有消炎药和退烧药的缘故,因此夏军重伤死亡率极低。

至于轻伤,顶多养个三五天或者七八天,就能够再上战场。

在这等情况下,蓟州城中的士气,何曾低靡?

甚至反倒是越来越高涨,恨不得马上能和清军来一场酣畅淋漓的大战。

而隐隐的,格斯泰也察觉到哪里不对的样子。

格斯泰作为满清第一猛将,可谓是身经百战。

而他也绝非一味勇猛而已。

按照他的推算,蓟州城中,应该已经断粮了。

然而蓟州城中守军的士气,始终没有低靡。

这完全是不应该的事情。

出现这种情况,大约会有两种原因。

一种就是蓟州城中,粮草一直十分充足,先前蓟州城中粮草不足的消息,都是蓟州城故意放出来的假消息,他们都被欺骗了。

第二种就是,蓟州城中的士兵,已经成为死士。

他们已经决意要和蓟州城共存亡,他们此时早已没了粮食,他们此时甚至已经将城中的百姓当成了粮草。

而要想夺下蓟州城,就惟有杀死他们最后一个人才行。

而这,也是格斯泰最不想看到的一种情况。

因为这势必会给他们大军带来惨重的损失,甚至要损折八九万人都有可能。

不过格斯泰判断,蓟州城的情况,并不太像是第二种,反倒是像第一种情况多一些。

接下来,格斯泰又认真观察了几日。

最终隐约察觉到,蓟州城中,怕是根本就不曾缺粮过。

这让格斯泰的脸色变得难看起来。

因为若果真如此的话,那么最终,他也惟有强攻一途,才能拿下蓟州城来。

强攻,无疑是损失最大的一种方式。

并且,他们还在这里,耽搁了太多的时间。

这一次,他们大清几乎是举全国之力大军压境。

只准成功,不准失败。

蓟州城,必定要拿下。

格斯泰不准备再拖延下去了。

他准备第二日便开始猛烈攻城。

五天时间里,一定要拿下蓟州城来!

到了第二日,清军大军集结。

贾琮站到城墙上,面色凝重。

满清,要全力攻城了!

接下来,双方将展开一场惨烈的攻防战。

而自己方面,则是要尽可能的拖延。

要让满清大军压境,城墙之下,至少也要让他们聚集五万兵马。

然后,就可以动用手榴弹了。

动用手榴弹之后,虽然未必能歼灭掉城墙下的所有敌人,但是至少歼灭两三万人是会有的。

而接下来,便是趁势追击!

连同留在外的柳湘莲的一千多骑兵,展开反击。

是的,从一开始,贾琮就没想过只挨打不反击。

虽然双方人数有些悬殊,即便满清方面损失两三万人,人数也有他们两倍多。

反击似乎只有死路一条。

但是这二十几天功夫,他们制造出了大量的手榴弹出来。

有这么多手榴弹在,贾琮相信,很快就会击溃他们。

……

第二日,满清方面,果然进行了猛烈的攻击。

一上来,满清方面,就动用了两万多士兵进行攻城。

其中一万弓箭手在城下,不断提供火力压制。

余下一万多士兵,扛着攻城梯,树到城墙上,一队队士兵,飞快地向上攀爬着。

而城墙上的大夏士兵,则是不断将石头、滚木、烧的滚开的金汁、开水等,浇灌下去。

弓箭手则是不断展开射击。

在人数上,夏军还占据着上风。

双方的死伤,都十分惨重。

不过夏军因为占据绝对地利,他们死伤自然比满清少的多。

而此时,参与战斗的,并不止是战士。

城中的百姓,也参与了进去。

他们经过简单的培训之后,用木板作为盾牌,然后两个人抬着,将烧开的开水,直接沿着攻城梯倒将下去。

有了百姓的参与,防守力量大大增强。

而贾琮,则是用弓箭,几乎不停歇的射杀着下面的满清弓箭手。

他的箭术,已经到了进无可进的地步。

完全不加瞄准,每一箭,都能带走敌方一个弓箭手。

并且这一次,贾琮一改之前的作风,并不射杀敌人。

而是选择射穿敌人的肺部。

这样,既能让他们失去战斗力,又让他们短时间内不会丧命。

这些重伤的弓箭手,倒在地上痛苦哀嚎不已。

短短半个时辰的功夫,贾琮一个人,便射伤了满清二三百弓箭手。

而满清方面,有人受伤,他们就不得不进行救援。

因为若对伤员熟视无睹,未免会寒了其他士兵的心。

但是要救治伤员,就需要更多的人手。

并且这些重伤的伤员,救回去之后,还要人救治。

因此,贾琮这种只射伤,不射杀的行为,反而会牵扯清军更多的兵力。

而这些受伤的清军,还是救不过来的,即便能救治回来几个命硬之人,以后也上不了战场了。

因此,贾琮这种手段,倒是让满清将领格斯泰,头疼不已。

一个时辰功夫,满清方面,便出现了两千余人的伤亡。

这个伤亡数字,十分惨重。

格斯泰皱了皱眉,不得不鸣金收兵。

这蓟州城,果然是一块硬骨头啊。

格斯泰不由皱起了眉头。

现如今,他们必须要尽快破城才成。

不能再采取这种抽添战术了,不然的话,他们的伤亡,将会越发惨重。

格斯泰决定,从下午开始,直接大军压上。

至多三天时间,不计死伤,必须要拿下蓟州城方可。(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