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皇子的我还不能享受享受?

作者:南瓜变成菜鸟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94章 难民

书名:大明:皇子的我还不能享受享受? 作者:南瓜变成菜鸟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36

龙骑卫踏上归途,而远在杭州府的朱标遇到了难题。

山东和河南地区遭受了罕见的大旱灾,庄稼在地里枯萎殆尽,眼看到了秋收时节却颗粒无收。无奈之下,成千上万的难民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纷纷涌向应天府及江南行省。

这两个省份本就是人口众多之地,但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几十万难民,也不禁感到压力巨大。这些难民们背井离乡,怀揣着对未来生活的一丝希望,踏上了漫长而艰难的求生之路。

他们一路上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只为能找到一个可以安身立命之所。有些人带着妻儿老小,有些则孤身一人;有的还拿着仅存的家当,而更多的已经一贫如洗……然而无论如何,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在应天或者富饶的江南找到一线生机。

朱元璋已经下令应天府各地开设粥棚,从江西川蜀等地调集粮食送往应天,应天的储备粮还需拨往北方军队,各行省赋税还没上缴,剩下的粮食也只够几十万人吃半个月的。

同样江南行省如今才开始秋收,储备粮更少,朱标站在城头看着外面密密麻麻的难民,心中也是无比焦急。

朱樉去了水师视察造船进度,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朱标有些措手不及,赈灾是必须的,但是开了好几次会,下面各部门也没有给出有效的办法,还是以前的老一套,但是江南行省的粮食根本支撑不了几天。

如今江南行省将粮食贩卖都收归布政司,为后面分田统一收购粮食做准备,各家有的也是几日的口粮,之前没收的各个家族世家的粮食都用在了其他地方。

“大哥,我回来了。”正在思考对策的朱标听到声音回头看去,朱樉快步走了过来。

事情发生时他就命人去将朱樉叫回来,他的主意多。

“二弟,你可算回来了,情况你都知道了,眼下该如何是好?”朱标急切的问道。

“咱们的粮食够难民吃几日的?”朱樉问道。

如今仔细一算,进入江南行省的难民几乎全都聚集在了杭州府,人数估摸已有三四十万之众。对于这些情况,朱标早已烂熟于心,因此他毫不犹豫地回应道:“按照目前的状况来看,开设粥棚赈济灾民大约能维持十五天左右。”

听到这话,朱樉心里暗自琢磨了一番,然后开口说道:“必须至少坚持二十五天!只要再过二十五天,一切就能迎刃而解。到那时,即使将应天府那边的灾民迁移过来,我们也完全能够应付自如。”他的语气坚定且充满自信。

“你有什么好办法,说说看。”听到朱樉有办法,朱标眼前一亮,迫不及待的问道。

“将灾民划分两类,一类是青壮劳力,一类是老弱年幼。秋收在即,修路也暂时先停一停,让所有人在官员的监督下秋收,他们只有劳动才能吃上饭。老弱年幼就每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打扫卫生,捡柴火等轻松的工作。还有一点,把难民分到各府去,不然这么多人容易出事。”

有着这么多人帮助秋收,大概十几天就能收完,晾晒也需要时间,只要秋粮收上来,这几十万的难民根本不足为惧。

要知道江南行省一千一百多万亩的土地的粮食,足够养活了。

“对啊,我怎么忘了可以秋收了!”朱标一拍脑门懊悔的说道。

“你呀,就是瞻前顾后想的太多了,往往最简单就是最好的办法,你把赈灾想的太复杂了,你还记得我给你讲的贪官与清官的故事吗。”朱樉笑了笑说道。

“是我把问题复杂化了。”朱标点点头说道。

说完朱标就将官员都叫到了城头上,开始安排赈灾的各项事宜,并嘱咐蒋瓛做好赈灾的监督,谁敢伸手就立马拉出去剁了。

就这样,大明建国以来最大的天灾被轻松化解,各个官员配合得当,很快就将粮食收了上来,那些难民也都被留在了江南行省。

应天的难民也被朱标接到了江南行省,有了这几十万人的安家落户,江南行省的人口突破了三百万,名副其实的大明第一大省。

时间来到洪武五年十一月,这一天注定要载入史册。朱标站在高台之上,神情庄重地宣布:“土改正式开始!”

土改的消息好似长了翅膀,飞速的传遍了整个江南行省。

从此,这里的所有土地、矿山都将收归国有,土地只能租赁而不能买卖。

同时,那些繁琐的人头税等杂税也被一并取消。

取而代之的,是根据田亩数量来征收的农税。每亩土地的租赁费仅为年产量的一成,而农税同样也是一成。

这样一来,农民们手中剩下的八成收成便完全属于自己。不仅如此,朝廷还会以合理的价格固定收购其中的四成粮食。如果有人想要卖出更多的粮食,也只能卖给朝廷,严禁私人收购。

更让人们欣喜若狂的是,土地将按照每人三亩的标准分配给所有拥有农籍的家庭。无论家中人口多少,都能得到相应的份额。而且,田地的租赁期限为十五年,期满后可以续租,但绝对不允许买卖或转租。

这项政令一经颁布,所有的农人都沸腾了起来。他们激动万分,高声呼喊着:“太子殿下万岁!”

如此低的税收和租金,让这些朴实的农户们感动得热泪盈眶。他们不禁回想起过去被世家大族以及地主们的压迫,如今终于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

随着百姓的归心,家家户户都立上了太子的生祠,每日都要祭拜,保佑为他们带来希望的太子殿下长命百岁。

远在应天的朱元璋收到了消息,只是老怀大慰的笑了起来,自言自语的说道:“我老朱家出了两个麒麟儿啊,他们做到了咱想做却做不到的事情,好啊,爹娘,你们在天上看到了吗,您的两个孙子为老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啊!”

想到自己的爹娘,朱元璋的眼眶有些湿润了,如果爹娘还活着多好。

做了几年皇帝的朱元璋深知,在这个位子上掣肘太多了,要平衡各方势力,世人都觉得做皇帝好,可谁又知皇帝的无奈呢?

想到这里,朱元璋自嘲的笑着说道:“还是老二看的清楚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