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红楼之奶姐威武

作者:凤羽零落 | 分类:同人 | 字数:0

15 心意难平

书名:红楼之奶姐威武 作者:凤羽零落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39

大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初,农民起义军在几大世家的暗中支持下,声势浩大,直逼京城,远在关外大清的安宁公主接到消息,担忧母亲张皇后安危,又跟明治帝、八位旗主分析清楚两过守望襄助的厉害关系,终于得到一致同意,出兵援助,安宁公主担忧情急,本欲亲自随军而行。

却被明治帝苦劝不已,不得不留下,她为了早日救得张皇后,亲笔手书与边关守将,令其打开关门,带清军入关援京,至此她日夜难眠,直到三月二十四日,明朝京都传来八百里加急,带回了京城的消息,使的安宁公主得知那里详情,伤痛的晕了过去。

原来,清军虽有安宁公主手书,边关守将却因两国族异,清军人数众多,风气彪悍,担心清军令有打算,不肯开关门,一面报信拖延时间,一面传信京城,直到收到李闯带义军围攻京城,并劫掠了他的家眷老幼,才在心急救援家人的情况下打开城门。

可惜,已经晚了,三月十八日,被义军围困,已经危机的京城内,崇祯皇帝朱由检回宫后写下诏书,命成国公朱纯臣统领诸军和辅助太子朱慈良,又命周皇后、袁贵妃和3个儿子入宫,简单叮嘱了儿子们几句,命太监将他们分别送往外戚家避藏。

在三个儿子走后,他又命周皇后、袁贵妃自尽,并亲手刺死长公主和幼女昭仁公主,以及几个嫔妃,并命令左右去催张皇后自尽,张皇后隔帘对崇祯朱由检拜了几拜,刚自缢还位身死,就被李闯王闯入宫中救下,只因她和女儿安宁公主在百姓中声望极好,深得百姓爱戴。

义军军师重点点出,张皇后有损,他们会大失民心,李闯王也明白这个道理,救下人后还派人保护她,第二天三月十九日,天刚破晓,太监王相尧以宣威门投降,义军将领刘宗敏的军队浩浩荡荡开入城中,守卫正阳门的兵部尚书张缙彦、朝阳门的朱纯臣也先后开门迎降。

京都内城被攻陷,崇祯得知这个消息,亲自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可是钟声一再响起也没召来一人,他知道明朝算是完了,也知道这是那些世家、重臣欲旧颜换新天,拥立新君的阴谋,却无能为力,因为大明朝传承至今,能分配的利益已经没有多少了。

要想强国,还必须去削弱他们,所以他们是不会忠于大明,忠于他的,登基之初他不明白,后来明白过来时,已经晚了,于是绝望的崇祯皇帝,带着太监王承恩登上了煤山寿皇亭,山穷水尽的他卸下皇袍。

在衣襟上愤然写道:“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写完后依其所言,与王承恩相对而缢,也许是巧合,也许是风骨,当晚张皇后也自尽了,至此,张皇后的死,义军在京城的胡作非为,大失民心,而农民出身,没读过什么书,也不曾真正接触过世家上层的李闯等人根本不买那些世家、重臣的帐。

以为攻下京城,就是打下了天下,对各大世家、重臣在京城的府邸烧杀抢掠,五恶不做,也使各世家等元气大伤,血脉折损严重,如此直到两天后,清朝援军赶到,听闻安宁公主求来的援军,京城百姓沸腾起来,也热烈的反抗起无道的义军来。

有百姓的帮助,清军很快就夺回京城,将李闯赶出京城,在整理宫廷时,先后找到了张皇后、周皇后等人的尸体,当然,崇祯帝的尸体也找回了,如何处理后事领兵之将不敢擅专,将此事快马传回清朝,求明治帝示下。

得知事情经过的安宁公主,再顾不得她如今一国太后的身份威严,一意回明朝京都为母张皇后发丧、送葬,而在宗室、朝臣怂恿下,另有了打算的明治帝不但没阻止,还亲自陪太后前去,如此,明朝京都,在外忧内需,京城悬空下,为清军入驻。

开始,清军打着恢复明朝大好河山的借口,一面明旨命人寻找太子和几位皇子,一面攻打叛乱的各部义军们,可是,无论派兵谴将,还吃处理收复的山河事物,都由明治帝处理,明治帝实际上已经统领了两国事物。

随后,在收复山河的过程中,太子朱慈良以及三位皇子先后死于叛军中,明朝至此后继无人,有姓朱的也是偏远庶支,不堪大用,闻言知意,不久,就有百官奏请,身兼两国最尊贵血统的明治帝统领两国,并为一国,称帝中原关外。

当母亲的都想给自己的儿子最好的,安宁公主也许在进京时就有这个思想准备了,她只是意思的说了些谦虚的话,却不反对,百官支持,民心所向,明治帝算是兵不刃血的篡夺了大明国,可随后,满官和汉臣们就两国合并的国号、民制、军制等发生了争执。

满官宗室、八旗旗主等坚持沿用清朝国号,以及清朝制国制度,留鞭子头、八旗满军、不赞成大量使用汉臣或降过义军之人,汉官坚持,明治帝得承母泽,当改朱姓,继承明朝国祚,沿用明朝旧制......两派争执不休,天天在朝堂上吵闹,却吵不说个结果。

甚至越吵火越大,满官宗室吵完后,就去跟明治帝诉苦,汉官吵完后就跟太后——安宁公主求助,明治帝虽敬慕、孝顺安宁公主,但他始终是在满人国家长大,子承父系,他自是偏向满人,而安宁公主出身大明朝,自是彻彻底底的汉人。

末月猜测她是穿越或者转生人世,应当是知道倾向满人后后,汉人将遭到何种悲惨的遭遇,何况还有那清末时期的国耻,所以她表现的一直不肯让步,在明治帝的期盼中,却完全、彻底的站在汉人这一边,使汉人臣民百姓尤其佩服。

却也使的母子二人次次无法说合,渐渐失和,当时山河并未完全平定,还有几处仍在征战,很多精明的老臣担心因此国基不稳,请求明治帝尽快给个结果,而满人长年征战,时刻练兵,脾性暴躁,对这等纠缠自是不耐烦。

还有多尔滚兄弟三个一系,本就对皇太极命他们母亲殉葬之事心存怨恨,欲谋取大位,可惜,皇太极也好,安宁、明治帝也罢,根本不给他们机会,这些年羽翼渐渐减少,多次征战,也不给他们建功立业的机会,只当富贵闲人养着。

多尔衮心机重,还可忍耐,多泽却脾气暴躁,贪花好色,此番太后与皇帝的不和争斗,他是看在眼里,乐在心里,还故意给火上浇油。

一次去青楼玩乐时,听闻几个文士谈论两国合并之事,一个文士大声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如果让他留鞭子头,他宁可死。”

“你们汉人的天下都是我们满人的了,这头也要跟我们满人一样才行,如果不留,爷就告诉你,什么叫留发不留头。”多泽在一旁冷笑的接了一句,还命手下将几人纷纷剃了头发,打了个半死。

留发不留头,此句话在有心人宣扬下,一天就传遍京城内外,闹的人心惶惶,安宁公主气急,第一次以太后的身份跟明治帝进言,身为君主,要把满汉两族一碗水端平才行,必须惩戒多泽,给天下汉人一个交代,而不是像平常那样以一个母亲的身份劝说。

明治帝也是骑虎难下,多泽的话把他置身虎背上,上不得,下不得,如果认同这句话,就会失了汉人民心,如果不认又会弱了满人声威,于国祚有碍,当时矛盾又烦躁的他,听到太后如同命令般的话。

不顾周围侍立之人,厌烦争执的他当即喝道:“太后,后宫不得干政是祖训,此事儿子自会处理,您不必操心,儿子告退。”

明治帝已经当惯皇帝了,帝王之心使的他忘记了,他曾经是薄弱幼儿,是母亲维护他平安长大,也使他忽略了一颗没有丈夫之爱,将万千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的母亲之心,他不知道这句话有多伤人心,说完就走。

末月看到这里,思绪不由一悲,她仿佛可以看到,那个来自现代的女子,重生为亡国公主后,刚出生就要面对魏客二人的谋害,不得不装疯卖傻,好不容易灭了魏贼,又要为自己国家奉献自己,嫁给一个有妻、有子的老男人,小心翼翼的在异邦活着。

经历着内宅争斗,守护儿子平安长大,她或许也拥有过万千宠爱,却要端庄自持,不骄不纵,她又或者对那位丈夫生了些感情,却在那位海兰珠打击下,彻底心死,将全部希望给了儿子,却到如今,因为各自的民族国家和所谓的帝王之心,连母子之情都容不下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