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战贫玉皇山

作者:天河长 | 分类:都市 | 字数:0

第132章 产业难题

书名:战贫玉皇山 作者:天河长 字数:0 更新时间:02-25 20:23

梁铸成正月初五晚上回到家里。

正月初六上午,余荷、周泉、刘文毅一起回到村里,梁铸成与他们简单碰了一下情况,下午,他主持召开了村两委干部会议,研究今年的精准扶贫工作计划。

梁铸成分析道,目前,虽然与外界的公路已经打通,群众出行难问题得到解决,但是,这只是万里长征迈开了第一步,村里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现在,面临的困难还有群众看病难、上学难、饮水难,自然村道路仍然没有修通,全村还有三百多户群众住危房,住房安全问题十分突出。

更加突出的问题,目前村里没有主导产业,青壮年劳力大多数外出务工,基本上从事没有技术含量的普通工种,挣的是力气钱。

留在家里的,大多是老弱病残,靠种地和养殖为生,收入十分有限。

梁铸成说:“群众脱贫,根本上是要发展产业,解决农民的稳定收入问题,不然的话,脱贫的基础不牢固,很容易返贫。”

他出了题目,让大家发表意见。

提到产业,村两委干部心里都没谱。

雷作田担任支部书记那些年,也想了不少办法,乡里也扶持过多次,没有一项搞成功的。

玉皇山村山场面积三万多亩,宜林面积一万五千多亩。

二十年前,乡里号召种板栗,把苗子分到各村,给玉皇山村分配发展板栗面积一千亩。

山坡都承包到户了,村里只好把板栗苗分到户,让各家各户栽。结果全村栽了不到三百亩,每次乡里来检查,雷作田都领着干部去看那一片。

大部分板栗苗被村民当柴烧了。

过了几年,乡里换了领导,号召发展木瓜,要求结合退耕还林,把坡地全部栽上木瓜。

有了前面的教训,雷作田学精了,他开会要求,凡是不栽木瓜的农户,一律不发放退耕还林补贴,最后按照验收的成活率,兑现退耕还林补贴。

乡里分配的一千亩木瓜苗全部栽上了,成活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乡里还给玉皇山村颁发了一个“木瓜产业基地示范村”的奖牌。

过了五年,木瓜挂果了,却没有人要。

雷作田听说,有几个村的村民,把木瓜拉到乡政府的院子里,乡里没办法,把那些木瓜分到各个单位,让干部职工购买“爱心木瓜”。

他也想这样做,可是不通路,如果靠人工挑过去,连工钱都包不住。

第二年,地里的木瓜树,全部砍了。

后来,乡里又换了几任领导,又号召发展核桃、花椒、柿子、黄姜等等,同一块地换了几个品种,最终同样结局。

如今,地里仍然种小麦、玉米、红薯、杂粮等作物。

雷作田叹了一口气说:“这事大家都知道,这么多年来,我们都想搞好,可是一次也没有搞成功。”

根子在那里呢?

梁铸成分析,过去重发展,轻管理,轻市场开拓。

还有,过去交通闭塞,信息闭塞,即使有产品,也卖不出去。

这时,余荷插了一句话:“除了梁书记说的以外,还有经营管理机制问题,过去的产业基地虽然规模起来了,但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疏于管理,很难有效益。”

梁铸成点点头,赞同她的观点。

这两年时间,余荷跑遍了玉皇山村七沟八梁,情况烂熟于心。

她接着分析道:“玉皇山村的土地面积大,但是坡地多,土地瘠薄,每逢天旱,粮食产量低,甚至颗粒无收。如果种粮食,没有出路。”

刁新怀不以为然,他反驳道:“农民不种粮食,吃个球。”

余荷说:“只要有收入,还怕没有粮食吃吗?”

大家议论纷纷,不种粮食能种啥?难道土地里面能长出金疙瘩?

余荷说:“从我们村里土地状况分析,种粮没有优势,仅靠种粮食只能解决吃饭问题,解决不了收入问题。”

她启发大家,要研究怎样把土地盘活,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选好产业项目,最大限度发挥土地效益,实现稳定增收。

大家莫衷一是,想不出什么好办法。

元旦前,梁铸成到县里向李耀华书记汇报过自己的想法,李书记提了一些思路,他很受启发。

春节前后,他一直在思考扶贫产业这个问题。他建议,村里结合实际,研究编制一个扶贫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因地制宜、长短结合的思路,确定产业项目,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力争三到五年见成效。

但是,编制扶贫产业发展规划,仅靠村里几个干部是不行的。

上午,他给余荷商量了一下,请她牵头,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框架性意见,然后提交干部群众充分讨论,再形成一个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

会上,梁铸成见大家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就通报了自己的想法。

梁铸成说,请余荷回市里请一个农业专家,来村里现场考察,再共同研究产业发展的思路,为规划提供支撑。

余荷回到市里,邀请到市农科院高级农艺师李建林,到玉皇山村实地考察。

李建林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经济专业,是农业经济专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他在梁铸成和余荷的陪同下,对全村十二个村民小组的耕地、山场进行了现场踏勘,还分区域取了土样,准备带回去化验。

实施退耕还林以后,全村25度以上的坡地陆陆续续栽了树,现有的三千亩坡地,大部分是改造的梯地,仅有一半在耕种,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豆杂、芝麻、花生等作物。

有一半坡地由于偏远,交通不便,在家老年人无力耕种,已经撂荒,地里杂草丛生。

一千多亩坪地,分布在七道沟里,是村里的当家地,主要种植小麦和油菜,还有不到一百亩的水田。

山上,遍布石灰岩石,砂质土壤,松散透气,排水良好,李建林根据地质结构判断,土壤含钙量应该较高。

李建林把土壤带回去化验以后,证实了他的判断,那些山梁上的坡地土壤偏碱性,沟里的土地呈中性。

他根据玉皇山村的土质状况,提出了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项目的建议。

八道山梁的三千亩坡地,光照良好,土质呈偏碱性,适合发展油橄榄。

七道沟的土地,土质肥沃,除了适合发展油橄榄外,还适合发展猕猴桃、果桑,或者种植中药材。

没想到专家的建议,群众根本不认可。

喜欢战贫玉皇山请大家收藏:(搜马阅读020115.com)战贫玉皇山搜猫阅读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19430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