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梦回大明春

作者:王梓钧 | 分类:历史 | 字数:0

526【杨廷和的转变】

书名:梦回大明春 作者:王梓钧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45

遵化铁厂的厂址,在明代一共变动三次,原因都是铁矿资源日渐枯竭。

如今位于白冶庄,也叫白冶城,即后世遵化铁厂镇附近。

白冶城,顾名思义,此地有城墙,而且还是石头城

城不大,正方形,边长仅一里。但是,城墙高两丈、宽一丈,地基夯了九层灰土,这他娘就是一座坚固无比的城堡。

此城,专为保护铁厂而建,城内囤积钢铁、兵器和军队,百姓和工匠都只能住在城外。

城内守军头目,被王崇撸了个遍,暂时由豹房军官代管,铁厂头目也已经换了七七八八。

凌夏指着桌上的地图说:“咱们在京城太想当然了,铁路不可能修到铁厂,否则你我的孙子辈才能修成。”

王崇苦笑:“来到铁厂之后,只看那地形就知道,翻山越岭哪是那么好建的。”

凌夏在地图上一划:“从铁厂修一条铁路到白冶河,大概五六里路,钢铁装船走水路就能到蓟州。我们可再从蓟州修铁路,向西连接北京。如此,只需建造铁路百余里,里程较原计划缩短了三分之一。”

从遵化铁厂到蓟州,明代是可以直接水运的,后来因兴建水库和唐山大地震,河道才彻底给断了。

王崇点头道:“那还好。”

凌夏问道:“铁厂情况如何”

“需要大量冶铁工匠,至少得调一万人过来。”王崇颇为头疼。

明代的铁厂,分官营和私营。

官营铁厂纯属计划经济,朱元璋规定,朝廷需要钢铁的时候,分配给各铁厂定额任务。朝廷不需要钢铁的时候,官营铁厂全部停工。

这导致没有大规模战事的年代,官营铁厂长期处于停工状态,如此发展到弘治年间全国官营铁厂荒废得七七八八。

别怪朱元璋小家子气因为当时的钢铁产量太恐怖了,全国官营铁厂年产量高达47万斤含生铁。洪武二十五年开炉三年时间冶炼钢铁3743万斤含生铁把官府的钢铁库房都给装满了,怎么可能一直生产下去

就拿遵化铁厂来说北方最大的冶铁基地,冶铁工人仅有二千五百余经常每年歇工好几个月。而广东的佛山镇冶铁工人多达三万人,而且日夜不停开工,民营企业的活力远高于官营。

更可恶的是,遵化铁厂大量使用罪犯炒炼钢铁动辄毒打虐待炼出来的钢铁质量堪忧,而且冶铁工人死亡率非常高。

朝廷要求严格的冶炼任务,他们使用木炭冶炼。朝廷要求不高的时候,他们就用煤炭糊弄。还有一些权贵上下其手,让工人为自己干私活大量冶炼熟铁偷偷私卖。

王崇说道:“一里5598米铁路,耗费钢铁至少四五万斤以遵化铁厂历年的产量,一年炼出的熟铁也就修七万冶铁工匠,还要一万矿工和五千烧炭工。这里的炼铁炉不用改炒出的熟铁用于铁路部件。再新建三十座炼钢炉全部使用老师的坩埚炼钢法浇铸钢轨。”

凌夏惊道:“你一张口就要两三万人且不说能不能把人数凑够,那得需要多少银子和口粮啊。”

“不如此,一条铁路就得修到猴年马月去。”王崇也是没有办法。

王崇一封书信发到北京,王渊跑去好山园见皇帝,国家机器立即就运转起来:

南直隶调3000冶铁匠,广东调3000冶铁匠,浙江调2000冶铁匠,福建调2000冶铁匠,立即坐船到天津登陆,再走蓟运河直抵蓟州,再走白冶河前往铁厂。全程水路,一个月就能到。

江西调5000矿工,湖广调5000矿工,走长江和大运河北上,到天津之后转走蓟运河。

烧炭工各省摊派,反正火速发往遵化。

沿途地方官府,必须提供食宿,不好好招待的,会被记在皇帝的小本本上。

南洋剩下的几批粮食,不用运去京城,直接由蓟运河转运去蓟州,用来作为矿工、烧炭工、冶铁匠和铁道工的口粮。

同时,内库调拨银子三十万两,用于采买各种物资,粮食不够了也去采买。从北美淘来的金沙还有很多,从印加帝国弄来的金银,去年冬天也解入内承运库,朱厚照现在有的是钱,大明皇帝从没有如此富裕过。

这一系列命令,闹出的动静非常大,引来朝廷和地方的共同反对。

反对无效,皇帝就是要修铁路

京城,杨宅。

杨廷和把儿子杨慎叫来:“慎儿,你平日也与物理学院有交往,对那火车和铁路有多少了解”

杨慎说道:“据传,可一次运货数千斤,日行千里而不停歇。这还只是一辆火车,如果十辆火车同时出发,便是一次运货数万斤。”

初代火车,能拉两三吨货已是极限,而且速度也非常慢。

好消息是,这种火车对铁路要求不高,炒钢法炼出的优质熟铁,都能用来铺设铁轨。

即便是这种糟糕运力,也让杨廷和震惊莫名。他琢磨道:“那岂不是十辆火车开动,一次就可运兵数万,第二日便出现在千里之外。而且还不需要太多运粮役夫,直接让火车运粮草便是”

“正是。”杨慎说道。

杨廷和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啊陛下一口气拨了三十万两银子,王若虚一口气塞进铁道司好几个储相,都是看到了铁路和火车的前途。好个王二郎,竟弄出如此神异器物,有极东之地运回的金银,铁路必然越铺越远。就算崇山峻岭无法翻越,也能隔段修筑,一直把铁路铺到草原去。数十年之后,边事无忧矣”

杨慎笑道:“若真能把铁路铺到草原,王二郎必为千古名臣。”

杨廷和又说:“还有漕运。每年运四百万石漕米进京,途中就要消耗上千万石,若能把铁路铺到江南,每年可省千万石粮食开销,而且还没有覆没风险。于朝廷,于江南百姓,都是一件大大的好事。就是那百万漕工得妥善安置。”

杨慎补充道:“漕工和漕军,肯定要留一些。从北京到江南,一路江河山岭众多,恐怕许多地方铁路难以铺设。这就需要转运,留十万漕工应该足够了。”

杨廷和颓然坐下,他非常非常聪明,瞬间就想到火车和铁路的无数用途,这是一个能改变整个国家的新玩意儿。

呆坐良久,杨廷和说:“把墩儿叫来。”

杨慎立即去寻找弟弟,将杨惇从文会抓回来。

“父亲唤儿子何事”杨惇问道。

杨廷和吩咐道:“你寻一个时间,去拜会王若虚,讨来遵化工部分司主事的差事。”

“父亲,儿子有些糊涂。”杨惇听得一头雾水。他现在是正六品京官,工部分司主事是正七品外派部官,这种调遣至少等于降职两级半。

杨廷和只能耐心解释:“工部铁道司,今后必有大作为。为父的身体也日渐衰弱,隔三差五就犯病,恐怕是活不了几年了。今后的朝堂,必为王若虚把持,你趁早过去投奔他。王若虚的长子王策,早已拜入你兄长的门下读书,香火情是结下来了。你投过去,王若虚肯定高兴。”

杨惇为难道:“但也没必要去做分司主事吧,儿子现今可是正六品京官。”

“糊涂”

杨廷和开导道:“王若虚要大兴铁路,遵化铁厂必为重中之重。遵化工部分司主事,就是主管遵化铁厂的,一个正七品哪里压得住不出三五年,遵化工部分司主事,肯定秩同六部主事。就算降级外调又如何由为父照应着,今后又有王若虚提携,你还在乎这两级官品”

杨惇连忙说:“儿子明白了。”

杨廷和又说:“王若虚此人,你也不用刻意巴结,安心帮他把事情办好,比什么奉承都更有用。去了遵化分司,不要贪污一分银子,要花一百个心思把铁厂给治理妥当”

“是。”杨惇说道。

“去吧。”杨廷和挥手。

就跟张永一样,杨廷和已经老迈,再有万丈雄心,也得为身后事考虑。

杨廷和现在的心思,就是想跟朱厚照比命长。他要撑到皇帝驾崩那天,然后主导精兵简政改革,裁撤大量太监、皇庄、锦衣卫和京营士卒,同时对那些过于嚣张的勋贵开刀。

这种改革,属于定点打击,文官们举双手赞成,而且必定青史留名,对于国家也大有益处。

干完这一票,杨廷和也就该退休了,堪称一代贤相的完美谢幕。

至于王渊怎么搞改革,关他致仕的杨廷和屁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