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梦回大明春

作者:王梓钧 | 分类:历史 | 字数:0

520【理一分殊】

书名:梦回大明春 作者:王梓钧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45

罗钦顺没有立即去物理学院,而是弄来数学、物理两书,自己窝在书房里慢慢参详。

不精通易经,不可称之为大儒;而精通易经者,又必是数学高手。

在熟悉数字符号之后,罗钦顺半月即读完数学,又花费几天时间略懂微积分。他没有继续深入研究,因为想要尽快了解物理学派,于是又转而自学物理。

各种新奇知识,让罗钦顺大感兴趣,想要亲自去物理学院观察实验。

王晹作为掌院,自然热情接待:“整庵先生,欲观何处皆可往,但实验室必须提前支会一声。”

“入乡随俗。”罗钦顺微笑道。

为了引发罗钦顺的兴趣,王晹主动带他去观察显微镜。

“掌院”一个学生站起来问候。

王晹问道:“你在观察什么”

那学生说:“水虫。”

王晹小心取出载玻片,问道:“整庵先生,你看这上面有什么”

罗钦顺仔细观察道:“有些水渍。还有这些碎末是苔藓”

王晹把载玻片放回去,又教罗钦顺使用显微镜:“请整庵先生再看一看。”

罗钦顺好奇趴下,慢慢调整倍数,突然吓得站起来:“此为何物”

王晹笑道:“水虫水熊虫。”

“这面目狰狞的虫子从何而来”罗钦顺问道。

王晹回答:“水底沉渣,潮湿岩土,还有苔藓等物,到处都能找到。”

罗钦顺问:“平时喝的水里也有”

王晹说道:“可能有,可能没有。而且,便是将水煮沸,也无法将这些水虫烫死,这些虫子可以假死复活。”

罗钦顺再次俯身观察,刚开始有些惊恐,看多了也就习惯,甚至觉得这些水熊虫颇为可爱。

捣鼓好半天,罗钦顺终于离开显微镜,问道:“你们观察这些虫子作甚”

王晹说:“未知之物,未知之象,自当探求索问,莫管它有用无语。今日或许无用,明日便可能有用。以前谁又能料到,水晶或玻璃可以磨制透镜,用以观察极远或极微之物呢而若千里镜、显微镜观物,便需掌握光学相关的道理。”

罗钦顺点头道:“物理一书,我也略观一二,你们的格物法子确实另辟蹊径。”

王晹笑道:“物理一书,三年删改刻印一次,先生所看之物理,恐怕有颇多疏漏。便如这光,日光、烛光之存在,我们最新认定为是一道道细微的光线。无数细微光线,又组成光束。太阳便是个巨大的发光体,与蜡烛并无根本区别。只是太阳足够大,光照足够广、足够远,他才能打破黑夜。而月亮,很可能并不发光,它像镜子一样反射太阳光。”

“你们这等惊世骇俗之言,恐怕钦天监并不认同。”罗钦顺虽然吃惊,但还能保持镇定。

王晹摇头:“钦天监已经认同了,相关道理印证,还是他们帮忙一起做的。”

罗钦顺默然,良久才说:“带我去看看蒸汽机,此物利济万民,又害及万民,老夫想看看它的本来面目。”

王晹把罗钦顺带去发明陈列室,指着一台小型蒸汽机说:“便是此物。从这里加碳进去”

王晹不但给罗钦顺看了蒸汽机,还详细讲解构造,阐述每一个环节的物理原理。

整整在物理学院转了一圈,罗钦顺离开时一言不发。他的学术理论本就偏向唯物,甚至认为“心”是物质,是产生并储存“意”的载体用现代知识去理解,把“心”换成“大脑”非常科学。

王阳明说心外无物,罗钦顺说心本就是物,且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两人不吵起来才怪

一个偏唯物的气学宗师,看到那么多物理发明,了解那么多物理原理,那种震撼简直难以言喻。

回家之后,罗钦顺要来物理学派的哲学体系文章,看了两遍觉得粗糙无比,他打算重新为物理学派整理哲学体系。

打动罗钦顺的,不仅仅物理知识,还有物理学派的研究过程,入门就非常困难,入门之后变得更困难。

罗钦顺坚决反对心学,并非学术原因,他推崇王阳明,但不推崇王阳明的学问。因为他认为,心学可以“速成”,可以跟禅一样顿悟,必然吸引好高骛远的士子。但是,除了心志坚定者,大多数人修习心学都会误入歧途,变成妄谈心性的庸碌之辈、虚假之徒。心学一旦推广开来,必定流毒于天下

事实证明,罗钦顺并非杞人忧天,心学发展几十年后就彻底走样。心学门徒当中,确实能人志士辈出,但整体素质非常低下,连传统的理学门徒都不如。

阳明心学,太个人化了,对学生天赋的要求太高了。

这就好比一门武功,少数人练了牛逼到炸,绝大部分人练了全是花架子。而这门武功还能速成,诱导无数年轻人去学,花拳绣腿使出来非常唬人,真正遇到土匪却直接抓瞎喊救命。

物理学派的东西,没法速成,罗钦顺对此非常满意。

在书房枯坐三日,罗钦顺提笔写道

“天地之化,人物之生,典礼之彰,鬼神之秘,古今之运,死生之变,吉凶悔吝之应,其说殆不可胜穷,一言以蔽之,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凡事物之肖夫道体者,皆洒然而无所累,变通不可穷也。所谓道体者,当别为一物,而立乎事物之外;所谓事物者,不容不与道体为二,苟有肖焉,亦必又弗肖者矣。夫器外无道,道外无器。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或曰:器亦道,道亦器。”

这两段话,比物理学派的牵强附会高明无数倍,高屋建瓴的点明物理学派的学术正统性。

大致简述如下:世间变化,纷繁复杂,难以言说,且称之为道。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在瞎讲,太极与阴阳不可分割,道与器也不可分割。道就是器,器就是道。物理学派研究对象是器,但归根结底在研究道,这也是在格物致知。

这直接驳斥了物理学派反对者的观点,那些人说物理学派重器而不重道。

还有反对者讲,物理学派研究的规律,是“物之性”,而非“物之道”。罗钦顺直接这样驳斥:“理之所在谓之心,心之所有谓之性道心,性也,性者道之体”

又接着这个说法,阐述物理学派为啥研究万物:“性之所以难言者,只为理字难明,往之为气字之所以妨碍耳理一分殊,其言至简,而推之天下之理,无所不尽。在天顾然,在人亦然,在物亦然理一便是天地之性,分殊便是气质之性。”

大概简述如下:物理学派研究万物性质,是因为至理难言,气理大道很难直接获取,只能从“道”的载体“性”物理规律去发现。天地间的大道理相同理一,但表象在万事万物却不同分殊,而“理一分殊”又是共通的,即物理学派可以通过研究不同事物的“器性”,来获得天地之间的“道心”。

整篇文章三千多字,博征旁引、论述精妙,顺便驳斥了许多先贤的“谬论”,便是理学大儒都找不出漏洞。

甚至连物理学派被人诟病的,什么只知格死物,不知人心道德,这方面都被罗钦顺给堵死了。他说:“能思者心,所思而得者性之理也人心之神,无所不通,谓之圣亦可也。惟其无所不通,故能推见事物之数,究知事物之理。物理既得,夫复何疑若于行迹之粗,必欲细微观察,则虽圣人亦有未易能矣能通之妙,乃此心之神;而所通之理,是乃所谓道也。若认精神以为道,则错矣。”

关键词:物理既得,夫复何疑

万物之道都晓得了,还有什么可以疑惑的就算是仁义道德,也能去观察总结实践,这玩意儿跟物理是相通的顺便驳斥王阳明的“心即理”,即认为精神是道乃错误观点。

王渊拿到这篇文章,顿时佩服得五体投地。通篇没有一个物理实验,没有一个物理公式,却树立了物理学派的儒家正统性,搞物理研究就是在追寻天地大道

这老先生自认理学正统,不但驳斥陆九渊、陈白沙、王阳明,还把周敦颐、朱熹、程颐等理学宗师给怼了一遍。

普通士子或许看不出来,大儒绝对能领略到火药味。通篇都在疯狂骂人,这里朱熹说得不对,这里程颐说得不对,这里周敦颐说得不对,这里王阳明说得不对反正老子是对的,而且老子论述严谨,老子还分析了他们为啥错误

王晹弱弱道:“先生,弟子数过了,此文有四处在驳斥阳明公,而且驳斥得还非常有道理。”

王渊点头说:“我看到了。”

王晹为难道:“此文若在物理学报刊载,恐怕有不敬师长之嫌,毕竟咱们都是心学弟子。”

王渊训诫道:“物理之学,尊师而不循师,一切以实践为准。你忘了吗孰是孰非,不做评判,把文章刊载出来便是。”

文章很快登上物理学报,物理门人豁然开朗,原来老子才是儒家正统,今后不必再羞于示人了

同时,物理学院多了一块牌匾,上书:理一分殊。

理一分殊,这是整篇文章最有价值的观点。气没有分开时,大道都是一样的;气分而演化万物,就出现了不同的物理性状。研究观察总结这些物理性状,聚少成多,就能合而为大道,得窥天地至理

可惜,罗钦顺不愿加入物理学派,他依旧坚持自己的气学,只不过经常跑去物理学院串门。

每次来到物理学院,学生们皆执弟子礼,以表达对罗钦顺的尊敬。

推荐一本架空历史文世子很凶,女主是当朝皇后和太后大家可以去批判一下这种道德沦丧的主角。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