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梦回大明春

作者:王梓钧 | 分类:历史 | 字数:0

466【心学大佬们回京了】

书名:梦回大明春 作者:王梓钧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45

王渊为大明带来了许多变化,蒸汽机只是其中之一。

比如历史上,此时山东临清正在闹饥荒。

皆因嘉靖和老臣有矛盾,许多地方事务难以推进,导致黄河小范围决口,临清去年属于重灾区,今年春天青黄不接形成饥荒。为了平抑山东粮价,广积二仓的粮米,拿出三分之一减价卖给地方。

但现在,因为王渊给朱厚照递折子,黄陵冈堤坝已经逐步修缮,并且还多了三道堤防止决口。再加上王渊亲自在临清筑堤挖湖,临清已经近十年没有水患,此处百姓安居乐业,只是山东大种棉花造成米价上涨而已。

仅此二事,王渊至少救了十万人,更让上百万人免受流离失所之苦

而城市里的居民,也渐渐习惯了报纸。

虽然没有王渊,大明也会有报纸。但塘报只发行给官吏,民间报纸多为商贾购买含有商业信息,直至明末才出现面向读书人的报纸。

王渊发明的蜡印机,让报纸更易大量印刷,且成本直线下降。如今报纸已传遍大江南北,各种报纸类型五花八门,不但商贾、士子喜欢订阅,就连平头百姓也爱听人读报。

这次在天津港登陆,王渊来到天津卫城,便看到至少三种报纸。印刷量都不高,发行几百份已算很多,主要提供给本地的读者。

嗯,天津也有球赛,偶尔还会邀请京城球队切磋。

在天津逗留一日,王渊正准备乘船,突然后面有人喊道:“前面可是王侍郎”

王渊转身望去,顿时有了印象,拱手笑道:“谦之兄,多年未见,风采依然。”

邹守益笑道:“王侍郎居然还记得在下。”

“你我同科,岂能忘怀”王渊邀请邹守益一起坐船。

历史上的邹守益,本来应该会试第一、殿试第三。只因王渊的出现,邹守益没当成探花郎,以二榜第一名的身份考中庶吉士。

这家伙甚至都不等散馆,便舍弃庶吉士的身份,回老家钻研学问去了

啥意思

最顶尖的中央储备干部,而且年仅二十岁,主动放弃一切前途,说要回家专心研究学术。

这一研究就是十三年,期间拜师王阳明,又苦修了七年心学。

曾经的弱冠少年,已是三十三岁的中年。并且此人身材修长,容貌俊伟,堪称玉树临风,举手投足间还带着一股子大儒气息历史上,邹守益虽非王门首徒,却获得心学各派一致认同,并被认为是唯一获得王阳明真传的弟子。

两人进了船舱,同科兼同门,自是一番叙旧。

王渊问道:“谦之兄这次是回京做官”

邹守益说:“先去吏部和翰林院报备,至于能不能做官,并无多大区别。我在江西讲学十年,自认已通程朱和心学,想要到京城也传播学问。”

得,这人不是回来做官的,而是杀回京城传道的

阳明心学,已在南直隶、浙江、福建、湖广、江西、贵州、岭南广泛传播,但在北方的影响力还较弱。这次不但邹守益回来了,方献夫、黄绾等人也回来了,都是些归乡讲学十多年的学术大佬。

王渊想了想说:“兄之大才,当为翰林院编修。但不及散馆而去,恐怕这次回京,只能先做翰林院检讨。”

“无妨,”邹守益抱拳说,“多谢若虚兄关照。”

严格来讲,邹守益属于无组织无纪律,庶吉士做了几个月便开溜,追究到底甚至可以剥夺功名。但他自身学问深厚,又有王渊帮着说话,授予从七品翰林院检讨还是很方便的。

如果王渊不帮着说话,杨廷和党羽把持着翰林院,邹守益又是心学门徒,恐怕回京之后也得一直坐冷板凳。

邹守益既不聊官职,也不聊学术,而是聊起了江西清田:“去年,陈希冉陈雍总算完成江西清田,虽然清得不是很彻底,却也让江西为之一变。唉,他离开江西时,又遇到暴民袭击,差点因此而丧生。”

“此事我知,”王渊的脸色很难看,“陈希冉在江西数次遇险,可谓九死一生,辛苦清田却遭到贬官。”

邹守益笑道:“哈哈,我家的田,也被他清走了两千多亩。”

邹家属于江西大族,自然属于被打击对象。但邹守益这个人,连庶吉士都懒得做,他会在乎家里的田地这家伙甚至说服父亲,主动把侵占的官田交出来,给陈雍带来了许多便利。

至于陈雍,下场有点惨。

辛辛苦苦在江西清田好几年,顺便推进粮税改革,好几次差点被人打死。杨廷和趁着王渊远在辽东,纠集党羽弹劾陈雍残害百姓,朱厚照顺坡下驴就把陈雍给贬官了。

朱厚照是支持清田的,因此陈雍才能在江西好几年没挪窝。但既然已经清田完毕,那陈雍也完成了使命,皇帝没必要再护着,将其贬官还能堵住大臣们的嘴,何乐而不为呢

也不叫卸磨杀驴,等再过两年,如果朱厚照还记得陈雍,给陈雍升官也就一句话的事儿。

到时候,杨廷和也不会拦着。他这次弹劾陈雍,并非反对清田,而是为了拉拢更多党羽。陈雍清田得罪了多少人,杨廷和就能拉拢多少人,这属于一本万利的操作。

至于王渊,自然要护着自己人。等哪天某地有事,推荐陈雍过去便是,一旦立功就能官复原职。

一路跟邹守益聊着回京,刚到家还没坐热乎呢,礼部祠祭司郎中郑善夫便来求见。

“先生,新历已经制好”郑善夫捧来一本历书。

郑善夫,浙江人,数学家、文学家、天文学家。他本该拜在王阳明门下,这个时空却因新算学和新天文,毅然加入王渊的物理学派。

历史上,郑善夫曾经上疏朱厚照,说现行历法已不准确,应该测量南北日食的时间差,来推算出现行历法的实际岁差,并请求更改大明现有的历元。朱厚照忙着打仗,怎会在乎历法的事儿他又劝阻朱厚照不要南巡,被打了三十仗屁股,罚在午门跪了五天,后来病死在赴任途中。

现在完全不一样了,王渊在担任礼部左侍郎之后,便给弟子郑善夫升官,将其从礼部员外郎升为郎中。

郑善夫希望更改历法,王渊便说:“陛下对此毫无兴趣,但你可以联络钦天监。由钦天监知会各地阴阳官,你们共同把新历先编出来,届时我再帮忙呈送给陛下。”

于是,郑善夫就去忙活编写新历去了,哪有时间劝谏皇帝不要南巡

王渊翻阅着这本新历,也看不出啥情况,只问道:“不会有错漏吧”

郑善夫说:“弟子会同钦天监,已编写此历六年,核对过不下十次,定然没有丝毫错漏。”

王渊笑道:“那我帮你呈给陛下,此功甚伟,估计能换来一个少詹事。”

郑善夫大喜:“多谢先生提携”

詹事府的职务,多为翰林官跳板,不是翰林出身很难兼任。

王渊推荐郑善夫做少詹事,不仅仅升官那么简单,更是给郑善夫镀金。礼部郎中的原职不变,兼任少詹事,今后熬资历也能做侍郎。

郑善夫三十九岁,王渊只有三十岁。

但达者为师嘛,而且还是上级,开口闭口称“先生”并不寒碜。

七月新番发新书了,书名就叫新书,貌似要跟着王莽混,干翻天选之子刘秀的节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