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修道十年,出门已是到了强秦

作者:冥狄z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三百零八章 王言如丝,其出如纶!

书名:修道十年,出门已是到了强秦 作者:冥狄z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33

扶苏浑然不觉自己的过错,正色道:“因一家之错,牵连天下百家,焚及天下藏书,难道不是小题大做难道不是乱国之举”

李斯脸色越发冷清。

拱手道:

“陛下之威,在于洞察之明,决断之准,从不在凶暴,陛下即位三十余年,可曾错杀过一人可曾错断过大事”

“自是没有。”扶苏道。

李斯道:“正是如此,陛下的威严才能使天下战栗,陛下从不轻易对人定罪,此乃皇帝秉性,亦是法治之当为。”

“今儒生图谋复辟,诽谤朝政,若老夫还去直陈赦之,且不说陛下不会答应,法度亦不允许,公子与其抱怨老夫挟私,不懂变通,毋宁说,老夫与陛下同心,一样忠于法治。”

“坏法之事,老夫岂能为之”

“此事断不能改”

扶苏面色一冷,道:“如此说来,焚书之事无可变更”

“正是。”李斯直接回答。

“扶苏告辞。”

说完。

扶苏就愤然朝门外走去。

李斯诚恳的一拱手道:“长公子且慢,长公子乃国家栋梁,陛下也一直有意培养,老夫一言相劝,望公子明察。”

“大秦以法治立国,公子却以善言乱法,此背离大秦新政之道。老夫劝公子放弃精研儒家之书,转而去学习商君等法家典籍,从而铸造铁一般之心志”

李斯的话尚未说完,扶苏大袖一拂径自去了。

见状。

李斯望着扶苏远去的背影,沉重的叹息一声。

默然良久。

一股不安的气氛笼罩了本一片蓬勃生气的政事堂。

扶苏毕竟是眼下最有可能继位的公子,持如此歧见,其影响的又岂会在一时一事

政道反复,天下大忌

李斯站在原地,久久长叹不语。

扶苏离开丞相府不久,便接到了一道紧急诏书。

来宣诏的正是跟扶苏交好的蒙毅,皇帝的诏书只有寥寥数语。

“扶苏不明大势,不察大局,固执一己之见,扰乱国政,殊为迂阔,今授扶苏泗水监督之职,当即离国都就任。”

听到诏书内容,扶苏面色微变。

只能无奈苦笑一声。

他起初觉得很受突兀,但随即又感觉是意料之中,结果诏书后,只低声问了一句:“敢问蒙左监,父皇可还在生我的气”

蒙毅一拱手道:“敢请长公子厅堂说话。”

闻言。

扶苏心神一凝,当即拱手,将蒙毅礼让进了正厅,而后蒙毅吩咐仆人和侍女退出大厅,又命自己带来的四周卫士守在廊下,不许任何人靠近,这才坐到了扶苏对面大案前。

“长公子,陛下很是震怒。”

蒙毅只说了一句,便直接打住了。

扶苏木然的叹息一声,神色充满消寂和低落。

蒙毅默然片刻,拱手低声道:“长公子,听臣一句话,不要再固执己见了,陛下既已下了政令,又岂会轻易收回”

“公子等会速赶赴泗水郡吧。”

扶苏木然的额首,撑着案座站了起来,转身便朝外走去,蒙毅一步上前,拦住道:“长公子莫急,听臣将话说完不迟。”

扶苏这才停下脚步。

蒙毅拱手道:

“长公子,臣实言相告。”

“此次长公子回来,劝阻焚书,实不应该。”

“而且公子好似还在自怨自艾,这就足以证明公子并没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公子之错,并不在政见本身,也不在是否反对焚书,而是在于决策既定之后搅扰国政”

“公子此次回朝是陛下召回的。”

“陛下问询诸公子意见时,公子明确表示了当行郡县,此时显然已跟儒家划清了界限,而后又为儒家张目,这岂非是自相矛盾”

“时也,势也”

“公子当时的决定不是迫于朝议,也非是迫于陛下之威严压力,这是天下之大势也,乃新政之大局也”

“公子当时能明晰,为何如今不明了”

“近日的文治整肃,已不仅仅是行法宽严之事,而是复辟与反复辟之争,此乃关乎国家生死存亡之大争也,岂能有半点容情而且世人谁能说,陛下之决断,就一定是错了”

“论天赋、论才具、论坚毅、论洞察、论决断,陛下都早已超迈古今,在实施诏令之后,一切才能知分晓,但过往的一切已经证明,陛下的决策并未有过问题,百官自然不会去疑虑”

“而且”

“陛下确实对儒家做到了仁至义尽。”

“一直以来都是儒家有负大秦,非是大秦有负儒家,长公子你执意反对焚诗、书以及诸子议政书籍,但你能说儒家真的没有借此影射朝政吗”

扶苏眼皮一跳。

他自然说不出这个能字。

蒙毅继续道:

“当此之时如同战场,军令一旦决断,便得三军用命,不许异议再出,公子设身处地想一想,朝臣反复决议后,有一人再三再四的固执反对,且此人不是寻常大臣,而是陛下长子,你又会持何态度”

“往昔。”

“陛下对公子寄予厚望。”

“多次跟公子强调要有洞察大局的谋略之道,可谓用心良苦,但公子却始终不以为然,甚至是自行其是,全然没有天下之念,也没有全盘思量,只有自己的固执己见,公子何以不察若此哉”

扶苏愣住了。

他双手紧紧的握着,心中已懊恼到了极致,听到蒙毅的话,他才幡然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自己就不该在这时候固执己见,若是自己真能如父皇所教,有大局思量,又岂会惹得父皇暴怒连连

扶苏已然是失悔痛心。

长子者何

家族部族之第一梁柱也

而他非但没为父皇分忧解难,反倒让父皇格外难堪,甚至是公然在挑衅父皇威严。

如此长子,人何以堪

扶苏西南伫立,对着咸阳宫的方向,肃然长跪,重重扑拜叩头,额头直接磕出了斑斑血迹,而后颤巍的起身,拱手高声道:“扶苏不孝,妄谈仁善,自今日始,儿臣定精研律法,绝不敢负父皇所教。”

“父皇,儿臣去了”

说完。

扶苏朝蒙毅行了一礼,毅然的转身离去了。

其高大的声影,很快便在大厅摇曳的灯火中,消失不见。

蒙毅长身而立,望着扶苏已有了改变,也是欣慰的点了点头,而后才出了大厅,回咸阳宫复命去了。

进入宫中。

蒙毅作揖正色道:“禀报陛下,长公子知错悔悟,已起身返回泗水了。”

嬴政冷声道:

“那头犟驴是说不听的。”

“他就算听进去了,也只能管一时,何时真的用心在律法上,再说知错悔悟也不迟。”

蒙毅犹豫道:“陛下,长公子遇事有主见,未尝不是好事。”

嬴政漠然道:

“他若是真坚持己见,朕反倒不会怪罪,但他显然并没做到,同样的处境,若是换一个人,那人要么一开始便彻底放弃儒家,要么从始至终都力保儒家,就算朕真施行文治整肃,也始终如一。”

“但扶苏做到了吗”

“没有”

“扶苏缺的就是这个大局观。”

“他只有狭隘的善念”

“他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也找不到自己的问题,他的一切所作所为全凭本心,根本就不会做任何的思量考虑,或许,朕对扶苏寄予厚望本就是一个错误”

闻言。

蒙毅脸色微变,沉声道:“陛下,长公子已有了改变之心,臣相信再给长公子一些时日,长公子定能不负陛下厚望。”

嬴政摇摇头,没有再言。

见状。

蒙毅知趣的退下了。

走出宫殿,蒙毅眼露一抹忧色。

扶苏这几天的表现,无疑让始皇失望了。

而且通过这次文治整肃之事,暴露出扶苏很多问题,其中关键的一点,便是扶苏对体制知之甚少。

对于这点,蒙毅也深感无奈。

帝国创制时,典章明确规定:命为制,令为诏

两者是有不小区别。

但扶苏竟全然没有意识到。

这是一个很严重的认知问题,足以证明扶苏对大秦国制不熟悉,甚至于连最基本的典章都不明,这是一个巨大的政治错误。

王言如丝,其出如纶

君王言论如丝般细小,传之天下则会剧烈扩大。

这表述的便是君王政令的谨慎性。

秦立国已有两百余年,在这数百年间,早已锤炼出极其丰厚的大政底蕴,对繁巨国事的处置,也早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天下大事如此之多,君王未必总是以命令方式行事,其间必然有许多需要谨慎把握的程度区别,因而帝国创制之时,特意将皇帝的批示形式峰作了两种。

即制和诏。

制为松缓性批示,实施官员有酌情办理之弹性。

诏为强制性批示,实施官员必须照办。

陛下对李斯丞相的焚书奏章以制曰批示,即可以这样做,并不是用的诏曰,必须这么做,其间分野,自有一番苦心,但扶苏竟全然没有察觉,也无怪始皇如此震怒。

蒙毅轻叹道:

“长公子,你这次真错了。”

“陛下看似颁行了焚书令,实则是雷声大雨点小,主要还是以威慑为主,所以从一开始就取用的松弛势态,此举也仅仅针对儒家,并不会轻易牵连到其他百家及地方。”

“陛下的这番苦心,长公子你何以不察”

“沈兄”

“嗯”

沈长青走在路上,有遇到相熟的人,彼此都会打个招呼,或是点头。

但不管是谁。

每个人脸上都没有多余的表情,仿佛对什么都很是淡漠。

对此。

沈长青已是习以为常。

因为这里是镇魔司,乃是维护大秦稳定的一个机构,主要的职责就是斩杀妖魔诡怪,当然也有一些别的副业。

可以说。

镇魔司中,每一个人手上都沾染了许多的鲜血。

当一个人见惯了生死,那么对很多事情,都会变得淡漠。

刚开始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沈长青有些不适应,可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

镇魔司很大。

能够留在镇魔司的人,都是实力强横的高手,或者是有成为高手潜质的人。

沈长青属于后者。

其中镇魔司一共分为两个职业,一为镇守使,一为除魔使。

任何一人进入镇魔司,都是从最低层次的除魔使开始,

然后一步步晋升,最终有望成为镇守使。

沈长青的前身,就是镇魔司中的一个见习除魔使,也是除魔使中最低级的那种。

拥有前身的记忆。

他对于镇魔司的环境,也是非常的熟悉。

没有用太长时间,沈长青就在一处阁楼面前停下。

跟镇魔司其他充满肃杀的地方不同,此处阁楼好像是鹤立鸡群一般,在满是血腥的镇魔司中,呈现出不一样的宁静。

此时阁楼大门敞开,偶尔有人进出。

沈长青仅仅是迟疑了一下,就跨步走了进去。

进入阁楼。

环境便是徒然一变。

一阵墨香夹杂着微弱的血腥味道扑面而来,让他眉头本能的一皱,但又很快舒展。

镇魔司每个人身上那种血腥的味道,几乎是没有办法清洗干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