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明末:从土匪到列强

作者:钢铁余晖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228章 杨知府出狱行

书名:明末:从土匪到列强 作者:钢铁余晖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17

不过在这劳改营虽然不用担心饿肚子,平日里却几乎吃不到肉食,因此这杨守仁才这么诧异。

此人刚进来之时极为不配合,想他一个堂堂知府,正四品的朝廷大员,何时遭过这种罪。

就这么混了好几个月,这家伙才想通,要是再这么下去,这辈子都得在这种地。

直到今日杨守仁终于将那所谓的工分积攒够了,这也是他在这劳改营里最后的一餐。

“老杨,恭喜你啊!”

一块狼吞虎咽的几个汉子中,有人不禁露出艳羡的表情,杨守仁跟这几位算是一个铺上睡觉的,相互间也早就十分熟悉,闻言只是淡淡的笑道:

“杨某也祝各位早日重获自由。”

“哈哈,借你吉言。”那名绰号大鼻子的汉子嘿嘿一笑,夹起肉片美美的嗦了嗦,接着骄傲的表示自己也将工分攒的差不多了,顶多再过一月,便能重见天日。

吃完饭后,杨守仁在管教的带领下来到一间茅草屋,这里已经坐了好几个管教,就连宣慰使都来了。

根据规矩,劳改犯出营之前还要经过最后一套问询考验,以谈话形式展开,问的问题倒也不难,主要是为了观察劳改犯是否有什么不利于团结的倾向。

比如仇恨保乡军或者敌视大将军之类的心理,若有这种现象,则继续进行劳动改造。

可别觉得这关就这么好过,在座的管教个个可都是人精,一般人的伪装轻易就被看透了。

平心而论,杨守仁对保乡军谈不上仇恨,顶多就是心中不忿,不过这么长的时间也消磨的差不多了,因此谈话闻讯这关还算比较顺利就通过了。

出营前,他还领了一套粗麻衣物和少许干粮,虽然不值钱但好歹是新的,否则这副尊容出去定会被人当作乞丐。

回头望了眼这个待了整整半年的地方,杨守仁内心五味杂陈。

在里面的时候日日夜夜都想出来,可如今出来了却有些不知所措,根本不知道要去哪,要做什么。

浑浑噩噩之间,此人漫无目的漂浪了两日,饿了就啃干粮,渴了就趴在溪边饮水,晚上则随便找个地方就凑合了。

这么长的劳改生涯已经让他习惯了眼下的处境。

直到这天,披头散发.邋里邋遢的杨守仁终于来到了太平城,他也不知要去哪,一路只是本能的跟着人群走而已。

“汪!”

“干什么的!”

城门洞处把守的卫戍兵见眼前这家伙蓬头垢面,宛若野人一般,顿时心生警惕,身旁的大黑狗也是一阵呲牙咧嘴。

瞧见这狗仗人势的一幕,杨守仁没有惊慌,而是悉悉索索的从怀里掏出一个小本本,上面轧有太平府战俘劳改营几个钢印大字。

“哦...刚出来的啊。”

“行了,可以进了。”

入城之后,只见街道上熙熙攘攘全是人,两边全是卖菜.吹糖人.卖糖葫芦之类的小贩,还有几人举着书有“招工”的木板,各家店铺.酒肆的伙计则站在门口,口中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周围热闹的场景让杨守仁颇感不适,同时心里也十分疑惑。

这太平府不是穷的叮当响么,此地夷汉混居又毗邻边境,人丁稀薄.土地贫瘠,如今怎么会变成这样。

为解疑惑,杨守仁只好拦住一个面相和善.穿着草鞋蓑衣的老农,将自己心中的疑惑托出。

“你是流民吧?”

“刚从云南那边逃过来?”

老农眼中带着一丝同情,他见眼前这人的模样,也只当其是逃难过来的农户。

太平这边离云南富洲不远,几乎每天都有成十上百的人拖家带口,一路跋涉山河,逃到这广西境内。

“老丈实不相瞒,我是云南的,云南怒江的。”杨守仁尴尬一笑,不太好意思说自己是刚从战俘营出来的,只好信口胡邹起来。

“哦...怒江远啊!”

老农感叹一声,随后从怀里摸出一柄铜嘴烟锅,美美的吸了一口后这才给这位可怜的怒江流民缓缓讲起。

本来,这太平府的确是个不毛之地,最起码在大明统治下是这样。

当地的夷族有好几个,土司时常侵扰汉民,抢粮.抢银.抢牲畜,就没有不抢的。

直到保乡军来了后,这一切才得到改变,当地土司在他们的打击下伤亡惨重,有的见势不妙直接率族投降了。

这些人被收缴武器之后强行安顿到了山下,与汉民一同接受官府管辖,太平府也总算是太平了。

前些日子,大将军在安南开辟铁.煤两个大矿之后,思明.太平.镇安三府的百姓才算是沾了个大光,仗着地缘优势,许多人都做起了那拉货的买卖,人家弄得好的一年下来能赚不少钱呢。

“呵呵..”老农自豪的表示,自己的大儿子就是靠租骡子拉铁锭攒下了一点钱,然后托人说了亲。

这三府的百姓手中逐渐有了一些闲钱后,就有了花钱的需求,这太平城的商业也就繁荣起来了,不过人家隔壁的思明城发展的更好,毕竟是所谓的“龙兴之地”嘛。

“多谢老丈解惑。”杨守仁默默听完后连忙拱手答谢,而那热心肠的老农则乐呵呵的说道:“啧啧...看你这样子,以前估计还是个先生,既然好不容易从云南逃过来了,还是先想好咋安顿下来才是。”

“垦荒的话虽然有官府相助,不过那活儿太重,你肯定是干不了的...”

老农好心的劝他,实在没法子的话暂时可以跟着自己儿子一起拉货,虽然赚的不多但填饱肚子问题不大,或者先找个作坊给人家帮工,若是有教书的好差事到时候再去不迟。

杨守仁有些感动,一个素不相识的老农民竟如此热心.真挚,这是他以前做知府老爷的时候从来没有体会过的。

那个时候,下面的人只会唯唯诺诺.阿谀奉承。

他再次诚恳的表示感谢,后者却摆了摆手后乐呵呵的走掉了。

接着,杨守仁来到一名举牌小厮的面前,上面的内容很简洁,是一家位于裴山县小庄村的丝布作坊招账房先生,每日工钱四十文。

要求也很简单,能识字.通算术即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