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东铎王朝

作者:L笨笨熊熊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一百一十六章 第一部法典

书名:东铎王朝 作者:L笨笨熊熊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51

这场最不被看好的婚礼,后来成为了整个九州大陆最幸福的婚礼。两个人白头到老,都活过了百岁,共同孕育了三个儿子,四个女儿。其中大儿子继承了他的王位,二儿子被喻为九州大陆的另一个战神。三儿子和四儿子也都位至王侯,是国家的柱石。三个女儿中大女儿嫁给了巴牛的长子,成为了王后,二女儿和三女儿也被封为诰命夫人。他们的后代,也都成为了各个时代的名臣。在所有的开国功臣之中,这是绝无仅有的。尤其是两个人的感情,也一直很好。所有的名臣都有三妻四妾,只有柳希烈没有,他们自成亲之后,就没有出现过不如意的事情。同时,柳希烈的性格也改变了很多,虽然有时候还像以前那样儿傻,但不再任意而行,凡事都有了约束,这不得不说,柳一一的确比巴牛更懂人情世故。

军制改革之后,秋山半岛的第一部法典也就此诞生了。它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民法,一个是刑法。

民法以刑法为主的法典,其中户律的田宅、婚姻、钱债、市廛等门类中有不少民事方面的法规。

在财产所有权方面,确立了强调先占的原则,为发展农业,确保土地的使用,规定凡逃弃荒田一律归先占开垦者所有,旧主即使回归也丧失土地所有权,只可请求退还房屋坟墓,另外,唐宋以来,法律否认拾得人对所拾遗失物有占为已有的任何可能,明律却一改传统,着重保护拾得人的权利,明律户律钱债得遗失物条规定,见得遗失之物,限五日内送官,官物还官,私物召人识认,于内一半给予得物人充赏,一半给还失物人,如三十日内无人识认者全给。

加强对经济关系的法律调整大明律户律中专列有钱法和钞法,规定,宝钞纸币与铜钱相兼行使,违者处以杖刑,凡伪造宝钞,不分首从窝主,若知情行使者,皆斩。

税法,明朝政府为了保证财政来源,增加国库收入,对商品都要依法征收市税和关税,并对匿税者规定了刑事责任。

盐法和茶法,盐和茶都是封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所以早在西汉时封建政权就推行盐铁官营法,唐朝又开始将茶叶的专卖权垄断在政府手里,明朝政府继承了这些传统政策,亦以严法禁止贩卖,私盐,和私茶。

市廛法,市廛法是中国古代的市场管理法,明律中专列市廛一卷,其主要内容有,不准买卖双方把持行事,不准傍高下比价以惑乱取利,不得私造度量衡或其作弊增减,违者杖六十,工匠同罪,若所卖货物以次充好,以假冒真,笞五十,其物入官。

刑法中包括五刑:答、杖、徒、流、死。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八议:议亲、议敌、议功、议贤、议能、议勤、议贵、议宾,以及六部各律若干卷。此外,律中又较之前代法律增加奸党条。

五刑:笞刑,以竹、木板责打犯人背部、臀部或腿部的轻刑,是针对轻微犯罪而设,或作为减刑后的刑罚。秦汉时期已经普遍行用。汉文帝废除肉刑,曾规定劓刑改为笞三百;斩左趾砍左脚改为笞五百,人犯多有被笞杀。汉景帝主持重定律令,将文帝时劓刑笞三百,改为笞二百;斩左趾笞五百,改为笞三百。他又颁布箠令,规定笞杖尺寸,以竹板制成,削平竹节,以及行刑不得换人等,使得刑制改革向前迈了一大步。新五刑制度形成后,笞刑逐渐确定下来,以十为一等,分五等,即从十到五十下。

杖刑

指用大竹板或大荆条拷打犯人脊背臀腿的刑罚。尚书舜典就有“鞭作官刑,扑作教刑”的说法。后来杖作为一种刑罚,据说是沿袭了古代父亲打儿子那种教诲、训诫的含义,所以古人也称笞杖这样的刑罚为教刑。杖刑的起源也很早,汉、魏、晋都设有鞭杖的刑罚。隋代废止鞭刑,以笞杖代之。隋杖刑分五等:六十、七十、百,凡所犯重于五十笞者,则入于杖刑。唐宋明清因之,杖刑亦分五等,均为以十为一等,分五等,即从六十到一百下。

徒刑

剥夺罪犯一定期限的自由并强制其服劳役的刑罚。早在周礼中就已有徒刑的记载:“司圜掌收教罢民。凡害人者任之以事而教之,能改者,上罪三年而舍,中罪二年而舍,下罪一年而舍。”春秋战国以后,使用徒刑的记载逐渐增多,且多于肉刑复合使用。秦代刑徒众多,大多为官府的奴隶。出土的秦代竹简里有大量关于“候、司寇、隶臣妾、鬼薪白粲、城旦舂”等记载,这些均属于早期徒刑的范畴。

汉代文帝废除肉刑后,徒刑逐步确定了刑期,期限也逐步缩短。到了隋唐时,徒刑正式成为五刑之一,刑期分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五等。罪人关押在本地监狱,为当地官府服役劳作。到了明代,被处以徒刑的人将被送至外省,在确定的时间之内,从事炼铁或制盐等苦役。“徒役各照所徒年限,并以到配所之日为始,发盐场者,每日煎盐三斤;铁冶者,每日炒铁三斤,另项结课。”

流刑

流刑在中国传统法律体系之中是与笞、杖、徒、死并列的五刑之一,位于徒刑之上,死刑之下。流刑出现,可追溯到尧舜时期。尚书舜典有“流宥五刑”的记载,并规定了“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据传舜与周边部族大战,胜利后“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汉律改流为徙,分徙远郡、徙边二等。六朝互有变易,北魏开始将流刑升格为主刑,介于死、徒之间,但并未划分等级。北周流刑拘守周礼,按道里远近划分为五等,自距离皇畿二千五百里起,每加五百里为一等,分别为卫服、要服、荒服、镇服、藩服,依等各加鞭笞,数量有差。隋始定为三等,曰流一千里、流一千五百里、流二千里。唐改为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宋因之。元变其法,改为流辽阳,流湖广,流迤北。明清改从唐律,三流并加杖一百。为解决流刑降死一等的地位,明代创充军刑,清代又有发遣刑,皆是流刑的变形与补充。

死刑

五刑之中最重的刑罚,古称大辟,也称极刑、生命刑,是结束人犯生命的刑罚。隋唐以来,法定的死刑斩、绞为正刑,斩者身首异处,绞者可以保全尸身,因此斩重而绞轻。明清时期,内外死罪人犯根据罪情轻重又可分为立决和监候两类:立决人犯,督抚审录无冤,法司覆勘定议,奏闻候有回报部文到达,即日处决;监候人犯,不立即执行,应临时监押,待至秋审或朝审时,再按具体情况分别处理。除谋反大逆“决不待时”以外,一般死刑犯实行“秋冬行刑”制度,即一般死刑犯须在秋天霜降以后,冬至以前执行。

十恶:谋反,“谓谋危社稷”,即图谋推翻封建王朝的统治。

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即图谋毁坏皇帝的家庙、祖墓及宫殿。

3谋叛,“谓谋背国从伪”,明、清律改为“谓谋背本国,潜从他国”,即图谋背叛国家。

恶逆,“谓殴及谋杀祖父母、父母,杀伯叔父母、姑、兄、姊、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者。”

不道,指灭绝人道,如杀死一家三口,而被杀者都不是应判死刑的;或用支解的手段杀人;或用蛊毒的方法,企图使人中毒致死。

大不敬,指对帝王不尊敬的言行,如盗取帝王祭祀用的物品或帝王日常穿戴的物品,盗取或伪造皇帝的玺印,为帝王配制药物有错误,为帝王做饭菜误犯食禁,为帝王建造的车船不牢固,咒骂帝王,无礼对待帝王派遣的使者。

不孝,指对直系尊亲属有忤逆言行,如控告或咒骂祖父母、父母;祖父母、父母在世时别籍异财分居,不予供养;居父母丧时嫁娶作乐,脱去丧服,改着吉服;闻祖父母、父母丧,匿不举哀;诈称祖父母、父母死亡。

不睦,指谋杀或出卖缌麻以上亲属,殴打或控告丈夫、大功以上尊长和小功尊亲属见服制。

不义,“谓杀本属府主、刺史、县令、见受业师,吏卒杀本部五品以上官长;及闻夫丧,匿不举哀,若作乐,释服从吉,及改嫁。”

内乱,“谓奸小功以上亲,父、祖妾,及与和者。”

八议:议亲,即皇亲国戚;

议故,即皇帝的故旧;

议贤,即德行修养高的人;

议能,即才能卓越的人;

议功,即功勋卓著的人;

议贵,即三品以上的官员和有一品爵位的人;

议勤,即勤谨辛劳的人;

议宾,即前朝国君的后裔被尊为国宾的;1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