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埋葬大清

作者:天煌贵胄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五百五十六章

书名:埋葬大清 作者:天煌贵胄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49

ps:本章暂时不要订阅正在修改前面的章节

中原堂口有句老话,叫做“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比如说,甲申十七年之前的大明曾经流传过这样一个故事,甚至流传到大清:

话说洪武年间,一个校尉和邻居家的女主人好上了,这女人实在是美,纵然军官见人无数,也是拜倒在石榴裙下,我们暂且就叫这女子为小美,叫这校尉为“老王”。

有这么一天,小美丈夫出门做工了,老王看男子走远,就溜进了邻居的房,然后,老王和小美开始了一阵热烈的操作,只是刚刚几番云雨之后,突然院子门响了,小美的丈夫回来了,老王情急之下只能小裤衩一穿,翻身钻到了床下,小美简单收拾了一下,开了门问道:“相公,何故中途返回”

小美的丈夫是个憨厚老实的,不仅没有怀疑小美,反而对小美倍加关怀:“老婆啊,我出门时你在睡觉,我看到你的脚露在了外面,当时我未曾在意,但是我出门走到路上发现非常寒冷,觉得要是寒风吹进了屋子里,恐怕你就要受寒。我回来就是给你盖被子的”

小美撒了个娇,叫丈夫不要担心,于是小美的丈夫就再次出门。

如果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那么就是一篇武大嫂私会西门大官人的风浪小记,倒也算不了什么事儿,问题是这故事并没有结束,因为床下的那一位突然被感动了,寻思着小美的丈夫如此对她,而小美竟然背着丈夫和自己偷情,真的是无耻至极

嗯,老王感觉小美和他偷情属于无耻至极的行为,良心发现后干脆从床下爬出然后一刀把情人小美杀了,杀完之后还大摇大摆上班去了。

话说这老王当了值,该吃吃该喝喝,小美这边可就炸了锅了给小美家送菜的老汉敲门多次没人回应,直接推门而入后就发现小美倒在了血泊中。

给小美家送菜的老汉被吓坏了,三思之后选择了报官,但是老汉很倒霉,因为大明官老爷们都比较昏庸嘛,本着“人不是你杀的你为什么要报案”的推理原则,直接就把送菜的老汉判了死刑。

如果故事到这里结束,顶大天也就是又一场冤案,恶心人是足够恶心人,但是要说多离奇却也算不上,问题是故事并没有在这里结束行刑当天,杀了小美的老王又一次大摇大摆的出现并高喊:人妻是我杀的,奈何要别人偿命

监斩官一看有问题啊,赶快层层上报,最后到了朱元璋那里,朱元璋也不含糊,直接召见老王,当面问道:“为何杀人”

校尉老王坦然说道:“这女子是我邻居,因为貌美,我和她好上了。那一天,我和她还没等办完事儿呢她丈夫就回来了。我藏在床下,听到了他丈夫的一番话语,我感觉自己不是人,但是我更对这女子气愤她丈夫对她那么好,她却出轨,太对不起她丈夫,于是我就杀了小美,再后来我听说那个卖菜的老汉被冤枉成了杀人凶手,要被斩首,那一刻,我再也忍不住了。我自己做的,还是我自己来承担吧”

朱元璋听完后,点头说道:“杀了一个不义之人,救了一个无辜者,这是好事啊”原文:杀一不义,生一无辜,可佳也。

是不是够离奇的

什么卫所校尉与邻家妻子偷情、什么官吏无能错判冤案、什么朱元璋不辨是非,不仅有风月文的内涵,还集齐了各种反转,最后又顺手给老王洗白了一波。

于是乎,这篇故事就在大明传开了,只不过是在正德年间以后才慢慢传开的,正德年间以前的大明从皇帝到百姓都没听说过这事儿,因为这是记载于前闻记的一篇故事。

但凡是了解祝枝山这位老兄的,看到这里应该就明白了,这又是一篇胡扯出来抹黑朱重章。

与之类似的还有方孝孺诛十族的破事儿。

话说当年朱老四眼看着装疯卖傻也躲不过侄子的毒手,干脆一怒之下掀了朱允炆的场子,燕军进入南京之后朱允炆不知所踪,朱老四只能无可奈何的表示“这毕竟是我侄儿的江山,现在他失踪了,我这个当叔叔就免为其难的暂时替他当皇帝吧。”

再然后,朱老四就要求方孝孺写登基诏书。

明史中对这段历史的描述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太宗实录的描述是“执奸臣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至阙下。上数其罪,咸伏辜遂戮于市。”

然而,不知道被纪狗改了多少的太宗实录没有提及方孝孺被诛灭十族的事情,连专门致力于抹黑大明的明史也同样没记载这事儿,成化年间宋端仪撰写的立斋闲录、革除录等关于建文忠臣的书中,也只是写道:“夷其族”却没有“灭十族”的说法。

明史还记载,方孝孺与其弟方孝友在南京被杀后,方孝孺的妻子郑氏与四个儿子中的两子方中宪、方中愈上吊自杀,两个女儿也跳河自尽,但是这也不是被朱棣“夷族”,而是其妻女、儿子在丈夫被杀后殉节。

真正的大学生那是实打实的宝贝,属于稀缺型的人力资源。

包括后世对本科遍地走、专科不如狗的调侃,其实也属于是扯蛋中的扯蛋。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朱皇帝就会无限制的惯着这些生员们胡来。

众所周知,生员这个群体是最为神奇的。

他们年轻,他们热血,他们愤世疾俗,他们看不惯一切不平事。

但是他们最大的毛病就在于他们自以为很聪明,很容易被人忽悠。

他们在乎的只有他们心中认同的理想。

如果这个理想是对的倒也好说,可是如果是他们坚持的理想是错的呢

比如说那些举着白纸喊口号的沙雕,比如说那些喊着人间烟火气已经开始恢复的王八蛋或许,烟火气与烟火气并不相通

所以,读书人的热血在本质上就是一把双刃剑,既容易伤敌,也容易伤己。

至于说真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关头,那些读书人会不会因为失去血性而不敢站出来

岳武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人出身,教员在进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之前有过半年当兵的经历。

反倒是水太凉的钱谦益是东林学子出身,谋刺摄政王载沣未遂的汪兆铭是秀才出身。

别忘了,中原堂口还有句老话叫做: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这踏马是什么狗屁道理

朱劲松心中不爽,脸色自然也越来越冷:“他们愿意来,朕难道还要拦着他们不成难道你们就不想知道,他们到底想要干什么”

这可是三千多进士

可是杀掉三千生员可就是亘古未闻的大事儿了

更关键的是,这三千进士还仅仅只是已经赶到宫外的,路上还有更多没有赶过来的

而且这些人的背后,那可就是几千个家庭,随随便便又能牵扯到数万人

一想到几千个读书人及其背后的家庭或者说家族,曾诚就有一种天旋地转的眩晕感。

天要塌了

这也算是个不是办法的办法,毕竟一次革去几千人的功名跟一次杀掉几千进士的影响比起来,已经微小到连屁都算不上了

然而朱皇帝却呵的冷笑一声,冷冷的盯着曾诚和刘鹤鸣道:“你们可知道,何谓天子”

对于朱皇帝的问题,别说是饱读诗书的曾诚了,就连行伍出身的刘鹤鸣也知道天子的含义。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是从他们聚集在宫外喊着要废除“惟生员不许”的祖制时,这一切的性质就变了。

逼迫天子修改祖制,就等于是否定朱重八,而否定了朱重八,就等于是从根子上否定了朱皇帝即位的正确性。

否定一个马上打天下的皇帝

暗自琢磨了好半天后,曾诚才试探着劝道:“陛下,那些生员多是些读书读傻了的蠢货,臣以为按照大都督所言革其功名,再赶回乡里永不叙用也就是了,又何必因为他们而损了陛下的清誉”

只是曾诚的话音刚刚落下,大殿外却有锦衣卫校尉匆忙赶来,和柯志明耳语几句之后便又快速离去。

朱皇帝呵的冷笑一声道:“又有什么新消息,不妨说出来给朕听听。”

柯志明阴沉着一张臭脸,躬身拜道:“启奏陛下,那些生员那些生员喊着口号,想要让陛下出宫去见他们一面,他们还说,如果陛下不出宫去见他们,他们便要去太庙与文庙哭庙。”

完犊子了

在听完柯志明的话后,曾诚就知道今天这事儿彻底完犊子了,无论之前朱皇帝有没有被劝动,有没有想要改变决定的想法,都已经不可能再有任何缓和的余地。

朱皇帝气极反笑,望着曾诚和刘鹤鸣道:“这就是你们说的读书读傻了依朕看来,他们倒也不算太傻,起码还知道去太庙哭庙”

曾诚和刘鹤鸣低头对视了一眼,彼此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无奈正所谓阎王难救该死的鬼,这些生员放着好好的书不读跑来逼宫也就算了,现在居然还要跑去太庙和文庙哭庙

这可真是上赶着找死了

沉默了半晌后,曾诚忍不住微微叹了一声,随后又斩钉截铁的拱手拜道:“启奏陛下,臣想请大都督调京营入城,待入夜之后斩杀所有不臣贼子”

朱皇帝不禁意外的瞥了曾诚一眼。

虽然京营入城抓人砍人是肯定的事儿,但是这个命令由朱皇帝直接下达还是曾诚提出来,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如果是朱皇帝直接下旨调兵抓人杀人,那么所有的锅就都是朱皇帝的,史书上一个残忍嗜杀的骂名是跑不到掉。

但是由曾诚这个内阁首辅大臣直接提出来,就等于曾诚主动背起了残杀生员的锅,朱皇帝虽然有可能会落下个识人不明的名声,但是起码不会背上残忍嗜杀的恶名。

这中间的区别可就大了,而且曾诚一旦背上这口锅,以后等待曾诚的就是铺天盖地的弹劾甚至是复仇式暗杀。

首先是御史衙门会上书弹劾曾诚擅自调兵、残害生员,都察院也要找曾诚去喝茶,一旦被他们抓到什么小尾巴,等待曾诚的可能就是死路一条。

就算是御史台和都察院抓不到曾诚的小尾巴,被杀掉的那些生员的亲人会不会想着干掉曾诚

身为大明首辅,又是在大清当过知府老爷的老油条,曾诚不可能不知道这里面的风险也就是说,当曾诚提出来这个建议的时候,他的心里就已经做好了必死的准备。

就在曾诚都已经微微闭上眼睛准备迎接未知命运的时候,刘鹤鸣却忽然笑了一声,望着曾诚说道:“曾阁老虽然是内阁首辅大臣,但是你内阁却管不到我五军都督府,所以,要调兵也该由我这个大都督下令才对。”

说完之后,刘鹤鸣又正色对朱皇帝拜道:“陛下,臣就是个烂泥扶不上墙的荒料,您让臣多读书,但是臣就是死活读不进去,这也是没法子的事儿。”

“但是吧,臣就算再蠢,也记得当年种地时汗珠摔八瓣的艰辛,也记得当年半夜被饿醒却只能靠喝水充饥的苦日子,臣也知晓一个道理社学和县学、府学的普及,是为了让天下人都能够读书明理,让天下人都有个出路,不用再像我们当年一样只能当睁眼瞎。”

“那些混账东西现在喊着要恢复科兴,不过是他们已经成了举人老爷,他们不希望再有更多的人成为举人老爷,他们是想断了其他人的出路,他们是想要跟以前一样摆弄天下人。”

刘鹤鸣又深吸一口气,接着说道:“请陛下恕罪,臣要无诏而调京营入城,平叛”

说完之后,刘鹤鸣又深吸一口气,对着朱皇帝重重一拜,随后便要起身离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