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白蛇问道

作者:笑傲乾坤 | 分类:仙侠 | 字数:0

第一卷 悬剑济世 第061章 普渡众生

书名:白蛇问道 作者:笑傲乾坤 字数:0 更新时间:01-07 00:21

“我给你三天时间,三天后你们如果还没走,我打算去金山寺诳诳。”

许仙对金山寺众僧的无赖行径非常愤怒,对法海下了最后的通牒。

系统在这时及时跳出来凑热闹了:

“携白素贞、小青同游镇江府,在镇江府悬剑济世,找机会将金山寺众僧杀个人仰马翻,逆转水漫金山之劫,找出舍利塔的一枚金色舍利,并将之送给慧觉,将得到神秘大奖和获得一次抽奖的机会。”

系统好久没发布任务了,许仙觉得他也不需要等三天,可以直接去镇江了。

水漫劫山是白素贞的劫,她也因此被法海镇压在雷锋塔下,如果能逆转此劫,许仙肯定会不惜一切代价。

不过,系统竟然要白素贞、小青和许仙一起去,这让许仙有点不解。

为免法海发现白素贞、小青的身份,许仙让两女尽量呆在许府别出去。

许仙问系统道:

“白素贞、小青离开许府去金山寺,会不会被法海发现身份?”

系统:

“白素贞、小青降雨有功,泽被蜀山万千生灵,已经封正,离化龙只有一步只遥。

两人有大功德在身,法海等人只会以为她们是龙族。

两人真正化龙之前,如果杀劫太重,失去功德金光护身,有暴露身份的危险。”

既然没有暴露身份的危险,接下来是怎么去金山寺了。

去金山寺有三种方法,坐马车走陆路,坐船走水路,或从天上飞过去。

许仙虽然还飞不起来,他还是希望能和白素贞一起飞过去,这叫比翼双飞,多浪漫!

白素贞、小青对许仙的提议没有异议。

慧觉在镇江呆了三年,比较熟悉,此行也和他有关,许仙当然也邀请他一起去了。

慧觉欣然同意,只是对许仙飞过去的行为表示了异议。

“阿弥陀佛!”

慧觉喧了声佛号,道:

“贫僧过来的路上见众生疾苦,只是能力有限,可做的事情不多。

这些天学了医术,想重走一遍,尽自己的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闻言,许仙笑道:

“小师傅,你这是要普渡众生呀?”

慧觉问道:

“何谓普渡众生?”

许仙说道:

“佛法分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

小乘佛法修自身,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大乘佛法是普渡众生。”

许仙和慧觉说起他在地球上看到的关于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的区别。

小乘佛法是自渡,大乘佛法是渡人。

佛要靠自渡渡人,要先自渡,才能渡人。

小乘佛法中,“无我”两个字就有很大的讲究。

实际上只要学佛,就必须要无我,这一点很重要,真正的大智慧是真空无相。

大乘佛教是能将无量众生渡到彼岸,佛教中用马车来比喻渡众生的工具。小乘佛教是对三乘佛法中之:声闻乘和缘觉乘的统称。

小乘佛教一般主张修阿罗汉果,以求得自我解脱的空寂之悟。

大乘佛教则主张修求佛果,若一时不能达到佛的境地,至少可以先做菩萨。

许仙和慧觉说起法华经中的一个故事。

这是一条长达五千公里的艰难险道,旷野茫茫,绝无人迹,惊骇恐怖,但唯有这条路才能到达藏宝地,那里的宝藏多到讲述不尽。

有位聪慧超群、明达干练的导师,很清楚一路的险道关卡,正在引导众人踏上前路。

可是这群人走到中途,因疲惫、看不到前路,渐渐产生了懈怠、疑惑之心,心里打起了退堂鼓:

“前路太长太难,我们退回去吧。”

此时导师随机应变,在险道中段的三千公里处,用神力化出一座城池,指着前方对众人说:

“你们不必害怕担忧,也绝不能放弃那宝藏,前方就有一座城池,只要入城即可。”

身疲力倦的众人立即充满欢喜,自身的斗志被激发起来,终于到达了这座化城。

在这里歇息时,众人觉得这座城就已经很好了,既然已经脱离那条险路,不如安心留在这里。

导师当然发现了他们的想法,在众人体力恢复之后,这座化城消失而去。

“这城是幻化出来给你们休息的,宝藏就在前方不远处了,现在可以继续前进了。”

这位导师是谁?

是佛,而寻找宝藏的众人就是众生,这条艰难险路就是解脱烦恼、修行证果之路,其终点即是成就佛果。

金蝉子在讲完这个故事后,对听法的五百阿罗汉和比丘说:

“生死轮回中被各种烦恼所缚,这条艰险苦难的路极其漫长,但无论如何都必须走出这条险道,永离生死烦恼,成就无上正等觉。”

但佛也很清楚,如果直接告诉众生终点是成佛,其中的绝大部分都会望而却步。

因为成佛之路很漫长,必得经过极其长久的勤苦修行。

佛知道众生的心念会有怯弱,因此运用方便权巧之力,先讲声闻乘、缘觉乘的修行之法,让他们先到“小乘解脱”这座化城。

在此略作休息后,即能明白此处并非终点,还需继续前行,直至真正的涅槃成佛。

在修行的道路上,拥有了佛心、佛性,修到了阿罗汉果,但不能就此停止前进。

要知道,只有证得佛陀这样的无上智慧,才是真正的究竟之法。

相对来讲,大乘修行者要同时发起出离心和菩提心,不仅断除自身的烦恼惑业,从六道轮回中解脱出来,也尽一切所能,帮助所有众生。

度人的同时就是度己,即“自度度人”、“自觉觉他”,是不容易做到的,这是大乘佛教的主要特征。

而小乘先侧重于自我解脱,看到世间纷扰和轮回之苦,便生起强烈的出离心,修习戒定慧,彻悟四圣谛或十二因缘,五千公里的长路已走过一半,证得阿罗汉果。

等修行真正到了这个程度,佛还会为他指明成佛的方向。

无论小乘还是大乘,都是佛陀针对不同根性的众生,而施设的修行法门,其最终目标都将是解脱轮回,成就佛果,这就是佛陀对众生的慈悲之心。

金蝉子的理论并没有得到阿罗汉和比丘们的支持。

他们都认为佛门弟子出家人,应该四大皆空,唯有佛法不空,关起门来研究佛法,关起门来渡己才是修行的真谛。

如果进入俗世渡人,沾染红尘后,恐怕连自已都渡不了。

金蝉子虽然创造了大乘佛法,却无法推行下去。

于是,金蝉子选择转世为玄奘,开始他的西行之路,也就是他的证道之路。

法海等金山寺僧人也停留在中途,他们以为那就是终点,将佛法当做自私敛财的工具。

最后,许仙以地球上某网络小说中的一句话做了总结:

“西方诸佛不渡众生,我便渡。

西方诸佛不送经来,我便去取。

众生不求法,我便送去。

众生不渡己,我渡众生。”

这是玄奘西行的执念,他最后成功了,佛门弟子再也不是冷血求佛法,有了慈悲心,有了普渡众生之念。

听完了许仙的大乘佛法,慧觉恍然大悟,说道:

“我知道了,金山寺众僧修的是渡己的小乘佛法,而我要的是渡众生的大乘佛法。

他们自私、自利,无视视众生疾苦。

道不同,我和金山寺众僧始终是不一样的。”

缥缈界没有唐朝,五代十国后就是楚朝。

而楚朝各方面都与地球上的宋朝都是极为相似。

因此,缥缈界也没有玄奘取经之事,佛门也只有利己、渡己的小乘佛法,并没有渡人的大乘佛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