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犁汉

作者:请叫我陈总长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四百零七章:太武

书名:犁汉 作者:请叫我陈总长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39

演武一毕,张冲特命各部拔擢一批壮年英勇、多历战阵的猛士,赐锦袍铁甲、悬牙牌,书“陷”字,背云“陷阵士”,刻姓名于其侧,以彰显他们陷阵之志。

全军随后又举行大比武,槊、射、刀、骑各项大比。

其中步槊前四百优者,张冲特为一部,用黄绢尺幅,印以朱字,号曰“帐前铁枪部”,以清河朱灵为将,以卫出入。

其后张冲又从大比武中,择体能最优,身长力大者四百人,号曰“帐前铁甲士”,以李武为将,以壮牙帐。

实际上,张冲选拔这些勇士一方面是为了提升士气,一方面是来给一些新进的勇士一个超拔的机会。

比如张冲就知道突骑军中就有乐进,其人到底是在历史上以武勇闻名的,在突骑军中履历战功。但到底缺了一份时运,就是在他之上的十部骑将皆为一时之猛将,他到底还是起势晚了,所以到现在还是一曲将而已。

所以这次大比,张冲就专将乐进调出,从黄巾旧军选善骑射、多交锋之骑卒五百人,配马匹、鞍辔、衣甲、弓、剑、枪,赐号曰“帐前铁骑士”。直接让乐进统领,随扈两跸。

大比结束后,张冲从府库中调拨了一批粟米、生猪、肥羊、犒赏三军。最主要的还是让新入编制的那黄巾旧军们尝尝荤腥,也让他们看看,跟着泰山军走,除了那些口号之外,也是真的给大家吃肉。

随后张冲令五军扎营于邺城西北口,大飱。尔后他就在众军高呼万岁中,带着一众文武吏回转幕府,准备细商建制一事。

群贤坐定,张冲对众士凝重道:

“这几日我日夜深思,反复想着现在称王建制的利害,但一直没能决定好,今日我泰山军文武俱至,也议一议这事吧。”

张冲话音未落,就有一士劝道,却是张冲新的老丈人蔡邕。

只见蔡老头怒驳张冲:

“昔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尚服事殷;武王八百诸侯不谋同会,犹还兵待时;高帝征伐累年,犹以沛公行师。今你德义虽明,却无宗周之祚。威略虽振,未有高祖之功。既无祖荫,又无大功,怎可称王?不如深固根本,招贤纳士,先拒河北,再得中原,最后上洛。到了那时,无王而王,又何必急在一时呢?”

蔡邕既作为张冲的丈人,又作为在场文化最高者,他的意见显然非常重要。

所以一旦蔡邕反对,后面马上就有几个来附和。

后面就是他的学生阮瑀,时任军府掌书记,也言道:

“古之王者,万乘之国,据土千里,民口百万。而今我等不过占大河上下,拥众五万,实不足以称王。再者,我泰山军号替天行道,救民水火。因禀其大义,故能雄视河朔,抗衡汉室。今举大号,诚顺吏士人所望,然一应虚耗实难避免。不如继续深固根本,劝课农桑以供资储,帅五军以习战射。一旦四邻有事则乘之,强则避之,此久长之良策也。且虚名无实,又有何用?”

阮瑀说的很有道理,当下就有一众原汉吏出身的幕僚们颔首赞同。

便是他的老师,蔡邕也捻胡赞叹:

“元瑜所言极是。”

但在一众应和中,何夔率先说话了。其人道:

“一派胡言。今天下纷乱,全雄逐鹿,快人一步就是步步快。我赞成渠帅称王,扛起反汉大旗。”

何夔怕张冲觉得称王有点功利,还专门为张冲解释:

“古之王者,上受命于天,下播德于民。今汉室德衰,不能庇天下苍生,使遭世饥乱,流离屯厄。而渠帅畛乱冀州,聚民屯垦,以救性命,有大德于万民。但冀州既安,中原仍乱,望渠帅应民所望,四海所宗,称王建制。”

最后何夔还看了一眼蔡邕,指着在场的这些文武道:

“在位诸君所以捐躯奋兵,诛讨暴乱者,正为渠帅驱除荒芜。伏愿渠帅应天顺人,早登王祚,解救苍生倒悬。”

在场的不论是董昭、荀攸这些善文之士,还是关羽、丁盛这些肱骨勇将,皆钦佩的看着何夔,万想不到何夔会有如此一番厉害的见识和口舌。

是啊,咱们劝渠帅称王,非是为所谓的一己之富贵,实则是为了解救天下苍生啊。

于是,那边何夔说完,就又有人抢着话附和。

却是时任法曹副长的郭图,他直接越过自己的主官,也就是法曹长赵达,先一步开口了。

赵达为人本就阴鸷,见郭图这么不懂规矩,整个脸色就更阴沉了,他撇了眼郭图,然后默不作声,将手揣进了衣袖里,敛目不看。

郭图当然知道自己此举恶了赵达,但他根本不在乎,因为他俩都算是何夔一党的,有何夔在,赵达弄不了他。

再说了,郭图现在是在帮何夔搭腔,就是恶了赵达又如何?真的劝进成功,他还担心赵达?

于是郭图慷慨激昂:

“天生神物,以应王者。远人慕化,实由有德。渠帅躬行道德,承顺天地,自当践登王者之位。自桓帝以来,二十载间,群灾大异,交错锋起,实乃末世。汉室内有阉竖之患、骄臣悍妾、醉酒狂悖。外有诸夏之畔,匈奴、鲜卑、乌桓、西羌更迭并起,奋臂为祸。《左传》有载,昔平王东迁,北戎、南蛮相交,华夏命悬一线。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礼先亡矣。”

荀攸听出了郭图的意思,精神一振,暗道果然不能小瞧这位昔日密友。

实际上当郭图点出这句的时候,在场很多幕僚们都听说了郭图的意思,皆惊讶且复杂的看着郭图。

而郭图的表演并未结束,其人振奋精神,朗朗道:

“而值我华夏危难之际,自当有圣贤出。尔后管子辅齐桓公九合诸侯,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弑,抑兼并,将我华夏复兴。于是才有孔子所言,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郭图说到这里,人已站起,他指着外面,唱道:

“而今呢?群雄并起于内,群胡狼顾于外。正是安危之分界,华夏之至忧。臣之所以破胆寒心,不顾荣辱,正是为此心忧。所谓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在列诸君皆是至明至慧之人,敢言图所言有片毫虚言否?”

说着,郭图就对边上沉默的赵达一拜:

“赵君,可认同图所言?”

赵达僵硬着脸,缓缓点头。

之后郭图又拜问数人,大伙皆认为郭图所言不错。

在场的这些人一方面是觉得不管郭图说什么,背后就是一个意思,那就是劝进。他们并不愿意反对郭图说的这些,免得让人怀疑他们是反对劝进。

另一方面,这些人也是英杰,知道郭图说的这些还真有点像那么回事。那就是什么呢?我华夏还真的可能有点危险了。

道理不复杂,首先就是国朝以来,北边和西边的胡患一直不能解决,使得中原地区不断失血。这还是汉室一统的情况下。而现在天下眼见着群雄逐鹿了,谁也不能肯定这番分裂,是如平王东迁后的混乱,还是像秦末或者汉末那样。

前者那种是一乱乱了四百年,后者是最多乱个十余年。所以后者还好说,一旦如前者,那岂不是华夏真危了?

而且泰山军这半年一直驻扎河北,深刻感受到了北方相比于南方真的是要寒冷许多,而听那些老河北们说,这几年是越来越冷了。

如果河北都这么冷了,那塞外等冷到什么程度?那些草原上的胡人能扛得住?所以必然所见的就是,后续草原的胡人将会源源不断南下,好获得一块过冬之地。

如果那时候天下还是四分五裂,那拿什么来抵挡这些亡命求生的胡人?

所以正是像郭图所言的,智者图患于将来。

于是,这一刻,经郭图一转进,劝张冲称王已经再一次上升到事关华夏文明危亡的程度了。

而在上首的张冲也对郭图有了另眼相看。

从后世而来的他,自然知道汉末之后将会是华夏最为黑暗的四百年,可以说天下生口十不存一,文明中断。后世北魏要想复兴儒学都需要依靠从河西之地逃难的遗存才能复原,可见中原之地已经是丧乱到了什么样的一个程度。

早年张冲初来此世的时候,退则存身,进则就是存华夏之文明,能终结那段四百年的黑暗。

所以当郭图发现这一点,并为大家讲出来的时候,张冲是很欣慰的,无论郭图的发心是如何,但这份远见卓识就是可以称赞的。

但郭图并不知道,要驱除这份黑暗得有多难。小冰河时期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大陆岛两端的罗马和汉朝都同时陷入了崩解,非人力所能抗。

不过这些不是他要和在场要说的,过于悲观了。

不过就在张冲对郭图满眼笑意的时候,郭图突然言道:

“既而称王,非得治宫室为王者所居。昔年萧侯所言,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臣请渠帅修宫室,壮我泰山军威。”

这下子张冲的脸冷了下来,还未等他呵斥,下面的陶黯就皱眉反驳:

“一派胡言,现在天下汹汹,正当宵衣旰食以助军,何以用来广建宫室?这宫室是能平天下还是能胜雄兵?向者,王者当以仁义为丽,道德为威,未闻其以宫室填服天下。至于你所谓萧侯所言,彼辈不过一循吏,如何懂得王者之道。尔后孝武以宫室罢敝天下民力,未必不由彼辈始。”

陶黯果然是山中隐士所教,内心自有傲气,竟然将高祖评功第一的萧何都视之为庸吏。

那边郭图只是恭敬受教,但却对陶黯不做理会。

腐朽之言,不值一博。

他说的这些郭图不知道?但他郭图为何就这样讲了?就是因为过去他们泰山军不称王,自然不需要多么威肃的宫室,但现在呢?

如果各地盟友或者有心要投靠的势力来邺城,看一眼所谓王的居所都这么破烂,谁心里不犯嘀咕。

漂亮话谁都会说,但说到底这个世界庸俗人才是多数的。你说什么仁义为重,那和不修宫室有什么关系?他郭图有说不重这些吗?

对于一个势力来说,门面功夫并不是那些刀枪要来的弱。再说了,修一座宫室能多少钱?又不是让你建阿房宫。

所以郭图心里只将陶黯当成了纯纯朽儒,装裱一下道德文章可以,真的要能助渠帅平定天下的,还是他这样的法家之士。

但就在郭图满怀希冀的看向张冲的时候,张冲哼了句:

“这宫室要建什么,我看现在这邺城军府就不错。无论是仁义道德还是奇观明堂,皆有用,但皆不如我手握雄兵十万。此乱世,非以文定,乃为武戡。现在咱们还是要马上取这天下。”

此番话一定,如丁盛、徐晃等武吏皆高呼,至于郭图则黯淡一拜而下场。

是啊,这场劝进的重要角色哪里是他们这些幕僚吏长啊,恰恰是军中这些大帅猛将才为劝进的重要力量。这劝进之功看来早就给了这些武吏们啊。

果然,随着张冲这话一落,关羽、张旦联袂站起,皆言:

“请渠帅为天下苍生计,为我华夏文明计,请登为王。”

随后,一干文武皆随二人下拜,口呼三遍。

至此,张冲再不犹豫,先请符宝示众,却是一方泰山石。此石正是当年张冲儿时其母从泰山带回来的。

尔后,由已经准备好的度满排众而起,将他和张冲早就商量好的事情托出。

冲天大将军降生于泰山之畔。而所谓泰者,太平也,所谓泰者,丰亨也。所谓泰者,无极也。是以,立国号名泰,肇基业于邺。”

随后就有一批礼官从外入内,各扛一面旗帜,分书“天下安平,海宇康宁”八字,之后又有一队扛着日、月、蛟、龙、熊、虎、鸟、隼、龟、蛇等图样的礼旗。最后,又有一人手捧一面旌旗,上捧给张冲。

张冲双手将旌旗一抖,一面“泰”字跃然众人眼前。

于是众文武心里神会,皆下拜口呼:

“臣等拜见我王,愿随我王平此乱世,再造山河。”

这一日,张冲于邺城称王建制,改年号为泰武,意以武勘定乱世之意。

这一章写的有点久,主要都是文言文,写得累。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