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犁汉

作者:请叫我陈总长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四百零六章:甲子

书名:犁汉 作者:请叫我陈总长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39

后来,据老京都人回忆到这一日,大家都说那一日的大雨倾盆,一直下了一天一夜,将南宫的崇德殿都给淹了。

还有人说,那一天下的雨是红色的,光从大将军府、大司徒府、北宫中拖出来的尸体都搬了半天,所以天街两侧的沟渠都是血色的。

有人在袁隗的尸体上盖上了草席,然后混着其他袁氏门生一起被运到了城外草草掩埋,并没有能掩埋在邙山。

这一年由于恰逢甲子之年,因此这一事也被称为“甲子之变”或“甲子政变”。

甲子之变的影响是深远的,这不用后世人来总结,只当时的各方就知道了。

事变之后,袁术带着剩余的袁氏门生逃往了南阳。而袁绍在西线战场也惊闻后方之变,潜匿逃回老家,招兵买马。

至于袁绍为何能在军中潜逃,无非就是军中这些袍泽们或多或少放过的结果,毕竟军人多少都不愿意参与这种事情,给袁绍一个机会。毕竟以后的事谁知道呢?

不管如何,袁氏菁华在甲子政变中伤亡殆尽,只有袁绍、袁术两兄弟各奔东南,再加上之前事变之前所拟的两封诏书,即让曹操镇济南、让刘表去荆州,一时间关东风云再起。

不过这会的洛阳朝庭已经顾不得这些了,他要先收拢西线和北线战场的军队。因为袁氏子弟不是被伏杀就是已潜逃,所以朝庭在接收上述袁氏势力的时候很顺利。

当然这里面也有许相之功,是他力排众议对军队不再清洗,只诛袁氏首恶。这才安定了军心。

也是许相言称陛下天纵神武,命世不凡,当临大宝。然后力排众议支持刘辩亲政。

这一次不再是大将军何进辅政,也不是皇太后临政亲朝,就是年仅十岁的刘辩亲政。

当然了,此时的刘辩虽然早慧,但到底没有多少执政能力,单说将外朝的这些公卿们的名字都认不全,更不用说再将这些人的关系网络,具体能力弄清了。

所以许相被小皇帝拜为太傅,用以辅助刘辩处理具体事务。甚至在许相的建议下,诸多士子菁英被其举荐入宫,就在禁中做了郎官,直接对刘辩负责,帮助其理政。

这些中门郎官因为就在禁内,也被朝中称呼为中书门下郎。这些人因为没有按照正常的转迁程序走,也被外朝的那些公卿们视为幸进之辈。

但不论外面如何议论纷纷,有小皇帝撑着,这些来自各地的中书门下郎很快就掌握了朝政的运转,将甲子之乱的混乱快速厘清。

在这些人当中,受许相举荐的钟繇因为能力突出得到了重用,更是直接被任免为中书门下长官,虽然品秩不高,但权力之重,几比过去三公。

许相得了大利益,在甲子之变中大出血的大将军何进自然也收获颇丰。他依然还是大将军,作为小皇帝的舅家,这个位置天然就是他该坐的。但这一次他这个大将军是实权了。

甲子之变后,何进统领了洛阳内外一切武装,从南北二军到禁省中外,一应军权悉数为大将军府收归。

再加上依旧在外线领军作战的皇甫嵩、朱儁,洛阳朝庭新的权力结构正在形成。

不仅如此,因为对袁氏等为首的势力的清除,关东与关西之间的阻碍在变少。现在两边已经开始有私下的往来,在谈。

虽然谈的几次都不欢而散,两边都不想放下手上的权势,但到底和袁隗时代两边的你死我活要降温不少。

而且时间是占在关东这里的。关西那边的公卿们发现刘宏开始还有点励精图治,但很快就旧态萌发,广选秀女,这身体是一日不如一日。

而对面的刘辩却展现出少年雄主的气派,这不得不让关西这里的一些心系汉室的公卿们深思。

会不会两京合并,大汉真的能再次中兴呢?

但这一切都是未知的,关西的公卿们也不会就这样放弃手上的权位。而且有些人还觉得刘宏身体差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样可以攫取更多的权力。

而且他们这里的小皇子刘协虽然还小,也没展现出多大的气魄来,但主幼岂不是权臣最欢喜的时候?

所以关西那边依然整军备武,谈归谈,这仗照打不误。

……

甲子事变的影响很快就传到了河北。

此时张冲正停驻在广宗负责把控河北黄巾的整编。

随着陆续将下博一线和东武城外围的黄巾军撤回,总共十二万众的黄巾军参与了这次整编。

最后一共得精锐营头五营吏士,合计精兵一万。这些人在技战能力上完全不输泰山军的中护军,就是在五部校尉中都是一等一的精兵。只要后面将这些人的阵战能力再训练上来,泰山军的军事能力将再跃升一个台阶。

而且在有了这一万精锐吏士的补充下,泰山军开始了新一轮的扩兵。张冲从赵国、魏国、巨鹿等地的护田兵中,一共征调了一万五千人,再加上这精兵万人,泰山军的五个校尉部直接扩充到五个军,每军都是战兵万人,辎重兵四千的独立方面军。

这么大的扩军自然是需要张冲监督和把关的,所以这段时间张冲就一直留在了广宗。

河北各地的事务也从各修好的驿站源源不断的送到广宗的行军幕府内,由何夔等人一并处理。

整个泰山军的势力都在有条不紊的运转着,积蓄着力量,准备下一次的扩张。

也是这个时候,从京都潜伏的飞军外司送来了关于甲子之变的始末。

张冲当时愣了好一会,才终于确定煊赫四世的袁氏竟然会比历史上还要凄惨。毕竟在历史上,袁氏除了部分族人死在董卓刀下,但大部分的精英族人早就分布在关东空扼大郡了。

后面袁氏能主持讨董大业,就是靠这些网络。

但现在呢?如袁遗等人全死了,就剩下个袁绍、袁术二人潜逃,纵然是再回到关东,以他们被汉室所定罪的程度,想像历史上那样一呼百应,应者云集也还是颇为困难的。

张冲还一个没想到,就是刘备竟然在甲子之变中出了这么大力。从探谍送来的消息,刘备已经正式名录宗谱,成了关东朝庭炙手可热的“刘皇叔”了。

刘皇叔,真的是兜兜转转,刘皇叔还是成了刘皇叔。而且比历史上更能抓住机会,这一次看来他是真的翻身了。

而相比于刘备这事,那刘表南下荆州就乏善可陈了。相比于此世大多数人认为刘表九死一生,张冲当然知道,此人将会在本地大族的支持下,坐稳荆州北四郡,之后还会大败荆南联盟,真正的占据荆州。

不过刘表这人的能力只是一守户之犬,并不足以对历史的动向产生深刻的影响。但信报中的最后一条,也就是曹操受命济南相,正带着部伍迁转济南,这就让张冲坐不住了。

历史上曹操是当过济南相的,但那会情况和张冲这会决然不同。那时候济南可没有一个泰山军呀。

所以可见的,曹操到任后必然会加紧对泰山地区进行打击。而现在张冲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河北开拓上,在老泰山地区并不能做到再多的关注。

于此同时,张冲也从各方面的情报中隐约察觉到了一种转变。

那就是随着东西之间的沉寂,关东诸多郡县正试图对他们泰山军发起围剿。

先是青州地区,黄巾势力内讧大损,无名之辈的司马和占据了青州大部。然后是徐州地区的陶谦在收降了琅琊贼后,又从丹阳招募的精兵为助,实力突飞猛进。莱芜地区的汇报就在说,徐州的军队就隐隐有所骚动,显然是对他们不怀好意。

张冲叹了口气,暗道鲁中南地区和平发展的时间可能不多了。这也是难免的。去年张冲带着泰山军出山,转战鲁中南,歼敌数万,硬生生将这片地区的汉军消灭殆尽。

也因此,即便张冲带着主力部队北上河朔,鲁中南根据地依然可以靠着护田兵们维持一方。

但随着时间过去,汉室那边显然也针对此地做了调整,不仅选派了一批精干大吏坐镇地方,还在重新构建新的军队部曲。

如此一来,军力稍显薄弱却又庄田众多的鲁中南就成了这些关东新军阀们的肥肉,人人都想来吃一口。

张冲估计,不是因为他在北方连接大胜,没准这帮豺狼早就扑上来了。

想到这里,张冲知道在鲁中南设置一个都督就刻不容缓了。

但选择谁呢?

说来现在张冲麾下也是人才济济,如关羽、张旦、丁盛、于禁、董访可以为军一方,有李大目、典韦、徐晃、李虎、蔡确、郭祖、潘璋等可以为他陷阵冲锋。

至于像度满、何夔、陶黯、范常、严庄、高升等可为他出谋划策,甚至统集粮秣,调度物资,他也有诸葛珪、荀攸等人。

再加上其他搞文艺的,刚刚受降的,可以说是文臣武将车载斗量。

但谁能主持鲁中南的局势,要面对曹操、司马和、陶谦以及鲁西南等地的郡守?

张冲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关羽,毕竟此君已算是他麾下第一重将,无论是军功还是资历都能有资格代表他坐镇奉高,主持鲁中南军务。

但这次北伐,关羽暴露出的多项问题仍然让张冲有些顾虑,他决定先回邺城,再好好想想。

没错,张冲决定从广宗撤军回邺城了。

一个是现在对河北黄巾的整编工作大体完成,除了拣选出的万余精锐会被带着布置在邺城附近训练,剩下的十万多黄巾军都将会被送往魏国和赵国的广阔平原地上屯垦。

也正是有了这些既有军事经验,又离开务农没多久的有生力量填充地方各公社,张冲才敢放心抽调出一万五千人的护田兵入军。

撤军的另一个方面是,广宗虽然临靠清水,也能转运。但到底是前线,百姓几乎无心生产,全靠外界输送粮草。所以在张冲入广宗之前,广宗就已经发生过几次粮荒了,显然广宗不是一个久留之地。

于是,张冲决定将广宗大部分百姓和道徒以及河北黄巾皆迁往更安稳的赵魏之地,只将广宗作为一处前线兵站。

毕竟相比于广宗,张冲所定的邺城显然更适合作为根据地。

实际上,在张冲决定回邺城而不是回邯郸,就已经说明,在后面一段时间内,北向攻伐要暂时告一段落了。

在张冲的心中,他后续的安排是打算在邺城称王建制。

没错,之前张冲一直不这么做,不是什么担心枪打出头鸟。到张冲这个体量,他即便不称王,也必然是汉室首要的打击目标。

张冲不称王,只因为一点,那就是他还没有能处理与太平道之间的关系。

后世人普遍看不起黄巾军,但张冲却深刻明白黄巾军那丰富的人力资源对他到底有什么意义。

且不说那万余精兵和那十万多的屯垦兵,就说自此以后,他们泰山军将挑起反汉势力的大旗,真正的成为天下穷苦人唯一的希望。

为了最大程度发挥这样的大义,称王建制就显得格外重要,这样才能以示和汉室不两立的决心。

而且到了他这个程度,他如果不再往上做,他下面的军吏们也会沮丧。

于是,在知道关东形势将会有大变化的张冲,即刻带着十五万兵丁人口一路西返,向着邺城回转。

而张冲打算建制的消息,也通过他不断小范围的单独谈话而在泰山军上层传开了。

对此众将无不欣喜若狂,就如张冲想的那样。渠帅不进步,他们怎么进步?

回到邺城后,张冲先是于铜雀台上检阅了新编练而成的五军。令五万精兵分列旷野,旌旗无数,铁甲曜日。

众军三呼万岁后,便依照铜雀台上的旗语变换阵型,或成横阵,或为竖阵,时而合阵成列,时而分阵成圆。

看着铜雀台下,这般威武之师,张冲豪气万丈,对将要肩负的历史使命更添了几分信心。

果真是,雄师百万才更显英雄气。

月票走起啊家人们,最近数据要歇菜了呀。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