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乡村小地主

作者:跳舞的萝卜 | 分类:同人 | 字数:0

51 第 51 章

书名:乡村小地主 作者:跳舞的萝卜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47

经过齐宝家里所有的不懈努力,当然了,主要是齐宝贡献了脑袋,徐达徐发两毫不吝啬力气,徐寄白蔬菜暖棚的第一批菜,终于收获了重生不良千金。

此时户外的野菜已经长得挺大了,但是自家园子里种的菜,因为温度尚还不算太够,所以都只冒了头,要等到能吃的时候,还得等个十天八天的。何况乡下仔细惯了的,这地里的菜是能够节省主食的,甚至能直接代替粮食的,哪个舍得刚长出来时候就摘下来吃了。

虽然天数短,但是却也够齐宝他们小赚一笔了。尤其是再过段儿时间,齐宝他们种的黄瓜辣椒茄子等,就都能下收了。园子里的小菜下来的快,这些却还是要等很长一阵子的,何况现并不是种植黄瓜的好时节。

辣椒茄子是要先席苗的,大地里现温度不够,一般家都是屋子里席苗的,不过就算屋子里席苗,也要等到大约五月份才能移植到地里去。要不温度不够,苗会被冻死。

因为温度充足,每天又都喝饱了水,暖房里的小菜长得很快。青菜这种东西,因为很难保存,容易腐烂,运输条件有差,所以齐宝他们并不打算远销,只小范围的青城县及附近的两个郡县销售。

这边儿周涛比较熟,售卖的事儿就交给了他。自然,要先给邻县的宗老板夫夫送去了些。齐宝还像模像样的写了封信,模仿文言文的语气,大意就是问候宗老板一家,顺便推销一下他家的暖房蔬菜。

宗老板当地也算小有名气,周涛把蔬菜送到他那儿去,实际上算是给他们自己打了个免费的广告。宗老板时常请吃饭,饭局中来往应酬之间,自然要拿这事儿来说说。别一感兴趣,自然多问几句,家觉得不错,便通过宗老板这边跟周涛定了不少菜。反正都是些有钱,这个时候吃青菜又不方便,难得有了,自然都不吝花那么几个钱的。

暖棚里的菜有限,自家又要留一些吃的,所以实际上打算往出卖的并不很多。但是有了订单,他们实不好往出推,只得拿出了家里的菜往出卖,把齐宝心疼够呛。好韭菜啥的也都长出来了,这玩意一茬茬的,割了还长。

别家地里的韭菜也都长起来了,齐宝他们的韭菜种的不多,便也都留着自己吃了,包了几次饺子,炒了几次鸡蛋瘦肉豆干的,吃得满嘴的辛辣味道,齐宝就吃不下去了,这玩意吃多了上火,他都好几天没上大号了,鼻子尖儿上也冒出来两个小痘痘。

小菜种的多,架不住卖的量大,已经有一半儿地空下了。齐宝跟徐寄白商量着,空下来的地继续撒种,这样过几天又能长出来鲜嫩的小菜了。

小葱那边倒是没有再撒种,不是挨着拔的,而且撒种撒的多,这边刚拔下来一茬,那边紧跟着就冒出了小嫩尖儿。主要是绿叶的青菜,虽然也是密密的种着,但是拔下多少就少多少,空出来的地方若是不撒二茬种子,土地就白白放着浪费掉了。

二茬种下去土地的肥力还够用,但是也赶不上头一茬长得快了,长此以往,肥力枯竭,这片地就废了。齐宝不想干涸泽而渔的事儿,草木灰见效又慢,最好其实还是用粪肥。所有的粪肥里,自然还是粪最好。

知道是一回事,真要这么干,齐宝又觉得恶心了,但是徐寄白,还真跑去跟徐达徐发两研究了一下。自然不能直接上肥的,容易烧了苗。原本乡下就都要沤肥的,只是自家肥不够用,有的还要去田间地头有放牛走马的地方捡粪老沤肥。

自家口多,又有牲口,完全不用费劲巴力的出去捡,自家这些就够用的。

沤粪时齐宝没参与,但是以后家里晚上就都不去茅房方便了,屋里都有便桶,白天上茅房时,茅房也放了便桶。虽然觉得别扭,但是齐宝也只能老老实实的跟着大伙儿这么干。好徐达徐发家的哥儿都是穷苦家出身,什么脏活累活都干过的,并不嫌脏,每日里各个屋倒便桶,刷便桶的,一句怨言都没有,倒把齐宝弄得怪不好意思的。

虽然是沤粪了,但是并不像齐宝想的那样,直接就扬菜地里,而是收完了菜的地里挖出几趟陇,再将粪肥埋进去,整平,室内温度高,等个两三天,粪肥就发酵了,到时候再扬籽洒土。既保住了土地的肥力,又促进了作物的生长,一举两得。就是活脏了点儿累了点儿。

徐寄白看那两整天干活干的满头大汗的,有心要山下请两个帮忙,那两兄弟却是不肯的。他们看来,这个暖棚就是一项手艺,是属于自家主子和齐家小主子的,要是让外学去了,怎么对得住自家主子。所以宁可自己苦点儿累点儿,也要帮自家主子守住这手艺。

何况主子们都没有亏待他们的,每个月给发月钱,那可都是真金白银拿手里装兜里的。主子还说了,将来他们有了孩子,都是不必入奴籍的,还送去读书,将来指不定也能考个举老爷呢。

为啥自家两个哥儿除了偶尔送饭来,或者换他们回去吃饭,从来不往这儿来,那都是要避嫌的。毕竟哥儿容易多嘴多舌的,再叫外套去话了,咋对得起主子们呢。别看他们是乡巴佬,没见识,这个道理还是懂的。

齐宝和徐寄白倒是不明白他们心里想的什么的,虽然暖棚是他们的,毕竟真正干活的却是徐达徐发两兄弟,连带他们的哥儿,那也是家里的活两肩挑。连徐淼都直抱怨,说他一天过得跟大户家的哥儿似的,啥活也干不着。

徐淼不是个懒的,一向手脚勤快麻利惯了的,现冷不丁闲下来,就觉得哪里哪里都不舒服。那连个哥儿手脚太快,他刚要去洗菜,菜篮子就被拿走了,想要担水,找了一圈儿桶,最后发现水缸都是满的。

他又跑去周阿嬷那里想帮着缝补缝补衣裳,发现周阿嬷也闲着呢。还是周阿嬷能拿捏住事儿,直接牵着徐淼下山去了。徐淼嫁到他们家后,就没回过家。回门那时候真赶上他们跑去邻县了,周阿嬷替他们送的回门礼。

都知道当初徐淼出门子的时候跟家里的哥亲闹的挺不好的,周家再咋说,别眼里那也是齐家的家奴,所以对他没回门的事儿,别也就是拿着当个乐呵听,听完就过去了。

这次周阿嬷突然领着徐淼下山,倒是叫之前猜测是不是徐淼太厉害了,跟夫家阿嬷不合,所以不叫他下山的,很是吃惊了一番。

周阿嬷跟着齐家老太爷来到这地方后,也是经常下山的,山下有不少熟,如今也都是一大把年纪了。周阿嬷成亲晚,周涛年岁不大,也刚成亲,倒是比他那些老哥儿们们晚了不少。如今老哥儿们都已经是儿孙满堂了,周阿嬷着实是很羡慕的。

周阿嬷领着齐宝去的,是他一个刚刚得了个小孙孙的老哥儿们家,这个小孙孙已经是老哥儿们的第二个小孙孙了。

周阿嬷拿了一筐鸡蛋,算是给下奶的。带着徐淼来,实际上也是有那么一丝沾沾喜气儿的意思的。毕竟徐淼和周涛虽然才刚成亲,但是老家们,总是希望能早点儿抱上孙子的。

都是一个村子住着的,那家老哥儿也都认识徐淼,说了两句话,问了问咋样啥的,就放徐淼去看小不点儿了。

这家姓王,是里正的本家,他们这大柳树村,王姓家还是不少的,后来逃荒啊、迁丁啊种种的,才有了现这个样子,外姓家也多了起来。但是像徐家齐家这样的,都是独一姓的。

周阿嬷也不跟王家阿嬷客气,被他拽着上了炕,直接坐了炕头。这日子,虽然暖了些,但是天仍然有些发凉,老了,就受不得凉了。

“老哥哥,这有了小孙孙的了,咋也不见高兴呢?”周阿嬷笑着道。

那王家阿嬷叹了口气,“这日子过的好了,专门来气俺们的么!虽说多子多孙是好事儿,可那也得养得起啊,就俺们家这样,也是知道的。俺家大哥走的早,俺是辛辛苦苦把两个小子拉扯大了,如今都成了亲,老二也出去单过了。两边儿都有了孙孙,老大家的又争气,这又生了个二娃,咋说俺这心里头能不高兴么!俺也高兴啊,但瞅着,大娃才几岁,咋得不也得再过三年五年的能算了半大劳动力啊,二娃更别提了,不得个十年八年的啊,俺这岁数也大了,也就能给看个娃,俺这是心疼俺家大柱和他那哥儿呢!”

周阿嬷听着也跟着上火,“说的也是,咱这旮旯,地少少的,也没啥来钱的道道。俺家小少爷这不是又雇整树呢么,家大柱去没?”

这也算个来钱道儿了,“能不去么,如今又多了个小的,咋得不还得猛干几年呢!要说家那小少爷也是个好的,干啥都惦记着咱们这些,要不上哪还不能雇着会整那啥枝桠的呢,咋就用俺们这些啥也不会的。”

说起他家小少爷,周阿嬷话明显就多了起来,跟着王家阿嬷一起夸起来个没完。王家阿嬷总能从周阿嬷口中听见他说他家小少爷这好那好的,见怪不怪,笑呵呵的听着,暂时把烦心事儿先放一放。

周阿嬷说了半天,不好意思的捋捋头发,“瞅瞅俺,嘴里又没个把门儿的,叫看笑话了。”

王家阿嬷抿着嘴笑道:“俺们还不知道么!”

周阿嬷捂着嘴跟着笑了,笑着笑着,突然想到了什么,可是又不大敢说,恐怕还要回去问问他们家宝儿的意思,也不急一时,先放一放也是赶趟的。

又闲话了一会儿,直到徐淼出来,周阿嬷才跟王家阿嬷道了别,父子俩说说笑笑的回山上了。

作者有话要说:尾毛都木有人理我了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