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万历强明

作者:数沙人 | 分类:其他 | 字数:0

第六十七:朕有些话想和先生谈谈

书名:万历强明 作者:数沙人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10:51

书房中传荡着张居正那慷慨激昂的声音,万历很认真的听着。

其他官员如果这样说,万历大概率觉得此人是在放屁,可眼前之人是张居正。

张居正的声音落下后,万历说了起来:“先生,自洪武元年立国开始,至今已有两百零五年整。能比得上大明的王朝,也唯有汉、唐、宋了吧。

可自古以来,都逃不过治乱循环。强如盛唐,也是朝亡国灭,安史之乱的丧钟,最终将盛唐埋葬。”

说到这里,万历看向张居正:“先生,大明至今已有两百零五年,你觉得,还能再延续多久”

张居正被万历这话吓了一跳。

如今的大明,可没有亡国之景。

北方的敌人已经沉浮,南边的蛮族也已经镇压,只是朝廷和地方上有些问题,虽然严重,但远远还没到亡国之时。

张居正稍作思考,说道:“如今圣明天子在朝,大明将福泽万代”

“万代”

万历自嘲的笑了笑,“如何说万代先生执宰内阁,朝政是什么样先生很清楚,又如何福泽万代以如今之景,再有三代便是极限。”

“不可能”

张居正坚定的否定道。

他知道如今大明病的很深,可他并不认为万历说的这些话。

再怎么样,也不至于只能绵延三代。

没有人比万历更清楚未来的发展,若是不能即使改变,大明将会历经泰昌、天启和崇祯之后轰然倒塌。

至此,国亡。

万历没有否定张居正的回答,接起了刚才的话茬:“朕是支持新政的,因为朕以为,只有新政,才能挽救这个朝廷。历朝历代的改革都很难,这一点朕很清楚。可朕终究不是宋神宗,而先生也终究不是王文公。”

万历这话让张居正的心中掀起了波澜,对于张居正来说,万历这番话,可要比那些赏赐强多了。

这是在向张居正保证,此话比什么赏赐都重要。

“臣,臣”

张居正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是因为激动,紧张,或者兴奋,亦或者全部都有。

这是万历第一次明着表态,明着对他说支持新政。

“大明需要先生”万历坚定的说着。

这句话,足够了。

张居正站了起来,行至中间,便要行礼。

万历笑着摆摆手,“先生永远都是朕的先生,何至于此”

随后,走下座位,将张居正搀扶起来。

张居正受宠若惊。

这一刻,眼前的万历并不是堪比世宗的皇帝,而是一个有着赤子之心的孩童。

“臣,谢陛下”

张居正再次行了一礼。

万历和张居正说了很多,一直集中在新政之事上。

新政并不新,历朝历代都有人提出过同样的理论,可能成功改革的,却没有几个。

两百多年的积重难返,强大的惯性之下,难度将会呈指数飙升。

今天的阳光很好,张居正走出书房时太阳刚好挂在西边的天上。

那金灿灿的夕阳非常好看,张居正心情大好,步履轻松。

万历走出了书房,站在门口,目视着张居正的离开。

一旁的田义说道:“皇爷,张先生可真是国之柱石”

“是啊,大明,可不能没有他。”万历说道。

张居正回到家,心情不错,让游七弄了一些酒,两人坐在亭子里对饮。

下酒菜就是一些过油花生豆。

今天万历的那些话,打消了张居正心中所有的疑虑。即便是那天晚上发生的事,也被他扔到了云端。

“先生今日开心啊”

游七为张居正倒了一杯酒,笑着说道。

张居正浅吟一口,说道:“是啊,确实有几分开心。新政也算是尘埃落定了,王希烈这种人掀不起什么风浪来。”

“今日陛下说了些什么,竟然让先生如此高兴。”游七自顾自的喝了一杯酒,问道。

张居正笑着,捋着下巴上的胡子。

“此事不可说,不可说啊。对了,明日一早,你去一趟开平卫吧,看看那里的情况。”张居正看向游七。

游七笑着应下了此事。

回想起今天的事,张居正又喝了几杯酒,醉意渐渐爬上眉头。

今天晚上,张居正喝了很多,一直到月上枝头,才就此罢休。

第二天清晨,张居正再次上了一封奏疏,提议在江陵试点新政。

这封奏疏再次炸开了锅,没有人知道张居正为什么要这样做,难道就不怕家乡人说三道四吗就不怕以后回老家,没有立足之地吗

当然,这也堵住了很多人的嘴。

奏疏很快通过,同时,内阁开始制定相应的文书,也就是这几天,文书便能下发江陵。

内阁中的张居正很轻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尽管他并不知道这句话,但也认同里面的道理。

可当他看到一封署名抚宁侯的奏疏时,笑容瞬间垮了下来。

“王崇古胆大妄为,贪婪如虎,贪墨京营饷银”

奏疏的内容很短,总结起来就上面这些话。

张居正非常了解王崇古,说他脾气不好张居正不说什么,可说他贪腐,简直就是胡言乱语,满嘴喷粪。

眉头紧锁,随后将这封奏疏放下,又从旁边的奏疏中翻找。

果不其然,又找到几封弹劾王崇古的奏疏。

弹劾的人都是勋贵。

看来,王崇古这次是将勋贵们逼急了。

对于勋贵们而言,无论是谁整治京营,都不重要。只要能保住手中的利益,想怎么整治都无所谓。

王崇古先前通过折中的办法,把那些空饷士兵剔除在外。

之后,王崇古没有急着征兵,而是把手伸向了军饷。

王崇古的做法很简单,那就是先通过停止征兵的办法,来推迟朝廷发饷,将军饷暂时集中起来,以作后用。

军队发饷,是按照在册人员发。

京营吃空饷很严重,就算军饷时有拖欠,这些勋贵们也能吃的盆满钵满。

王崇古开除了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又没有及时补充,那军饷一时无法发下来。

军饷发不下来,这些勋贵们吃不到,自然就很着急。

没有钱吃,勋贵们自然坐不住,于是就要上疏弹劾。

王崇古之所以这样做,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没钱。

以一个步甲兵来算,需要一把腰刀,一副盔甲,头盔,水囊,衣裳,鞋袜。

弘治时期,腰刀采购价钞、钱相合,总价三贯左右,也就是折银三两。

明朝工部厂库须知里曾详细记载了制造两千四百五十六套紫花布甲的花费,各项材料费四千八百五十七两三钱三分六厘四毫二丝,工食银五千九百五十两,加起来一共是0733642两。就是说一套紫花布面甲加上头盔也就是44两。

如果是铁甲的话,按照边军规格来算,根据辽东档案里面的记载来看,一套铠甲的总价在93两左右。

衣裳、鞋袜、水囊等物加起来,合计15两。

也就是说,只一个步布甲兵,需要近九两的银子。这还不带吃饭,住宿,操练以及饷银等花费。

明神宗时期,募军每人发三两安家银,二两行粮,入伍后还要支取每月一两二钱到五钱的月粮。

算下来,一个步布甲兵,第一个月最少就要花费165两白银。

十个就是165,一百个就是1650,一千个就是16500,一万个就是165000。

若是编练六千布甲新军,一个月就需要六万六千多两白银,加上日常损耗,一个月差不多需要七万两白银。

若是加上马军,盾牌,弓箭以及火器,一个月少不了十万两白银。

就这,还需要上下官吏不贪墨。要是层层节流,所需银两可就海了去了。

这还只是六千兵马,若是六万,十六万,那啥事都别干了,原地破产。

如今的国库哪还有钱官员们的俸禄都发不出来,又怎么可能会直接支应王崇古每个月十几万两白银的花费

虽说武器装备能重复使用,可每个月的粮草、饷银加起来,一个士兵也要四两银子,这也是一大笔支出。

万历的内帑银是有些钱,可也架不住坐吃山空,京营那边的钱,是每个月都要给的,这么一直黑下去,万历也受不了。

最为关键的是,京营的兵,可不怎么出去打仗。

短期之内,花掉的钱是见不到回报的。

朝廷是不可能单独给王崇古发十几万两白银练兵,所以,王崇古只能这样,从之前的军饷中扣钱,先把兵员裁掉,把本该发下来的军饷积攒下来,再慢慢来。

这样一来,就得罪了勋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