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万历明君

作者:鹤招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10章 为王前驱,蛩蛩巨虚

书名:万历明君 作者:鹤招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34

山西布政使司,平阳府,蒲州。

临近年关,家家户户都少不了走亲访友,张府作为蒲州大户,自然也不能免俗。

今日,张四维热情地接待一批又一批来客。

也不拘身份高低贵贱,无论商贩、士人、官绅,他都礼数十足。

乃至此刻无产的塞外赤民当面,张四维依旧相对而坐,客气奉茶。

“今板升,概有人口数万众,周延几十里,马匹四万,牛二万三千头,收谷五万斛……”

吕南川业务能力极好,一板一眼对板升今年的发展做出总结。

张四维身子前倾,双手摊在碳炉上,眼睛直直盯着脚下的地面,听得很是认真。

他不时插话打断,详细询问。

书房里只有两人,声音都不大,传到外间已经听不清咬字。

直到吕南川说完,张四维抚掌而笑:“快赶上令尊当初的盛况了。”

当初赵全跟吕西川两人,在板升聚众数万人,马匹五万,牛三万头,兴建宫室九殿,可谓盛极一时。

惜俺答汗投靠朝廷后,诱杀了赵全、吕西川等数十人。

此后这位顺义王更是顾及朝廷的脸色,不再如以前一般,允许板升大肆招纳流亡的汉人。

如今十余年过去,这才堪堪恢复旧观。

吕南川点头附和:“自顺义王俺答汗西行之后,帐下鞑子原牧流住,两处射利,对板升的约束亦是少了许多,才容得我等大肆招纳流亡。”

说罢,他恭谨地屁股离凳,为张四维斟茶:“当然,更是多亏义父慷慨襄助。”

张四维笑意不减,口中推辞道:“在商言商而已。”

丰州百姓的产业,烟叶、杂粮,制造油酒烟等项,少了朝廷收赋,也没有关税一说,成本就低了许多,再加上塞外品相更好的驼马牛羊等特产,引得山西商旅频繁来往。

以至于板升地方商民辐辏,渐成行市。

如此,哪怕张四维对晋商略有引导,名目上也至多算个走私——慷慨襄助这说法,是万万没有的。

吕南川斟完茶,动作顿了顿,才按住衣袖坐了回去。

张四维不断给双手翻面,来回熥着手心手背,又语重心长叮嘱道:“慢慢来,切忌急功近利,更不要人前显圣,当初赵全称王,乃父称道祖,震动朝廷,实覆辙在前。”

吕南川自然连称受教。

他顺着张四维的话头,解释道:“义父说的在理,白莲这个名目,不过是私底下聚众用的,在俺答汗从青海回归化城后,我们便改名叫保商团,与世无争。”

草台班子的邪教,有没有读书人参与组织建设,是全然不同的精气神。

保商团这个名目就很好,保卫治安,护送商旅,如此老实本分,哪怕日后失了归化城这屏障,也有个诏安的前途。

张四维摇了摇头:“我说的不是这个,是你们聚众的口号,不要再宣扬了。”

“李相在河南纠集白莲教,打家劫舍,数年都没有事情,今年四月,一朝造掜妖书,喊出口号,便是大军压境,碾为齑粉。”

他坐直了身子:“有些事,可以做,但万万不能大肆声张。”

随着势力的膨胀,大家总归会多些想法。

当年吕南川父亲的想法,就是怂恿俺答汗称帝,自称道祖。

而如此这位白莲教首,则是愈发迫切地从关内招纳丁口,甚至喊出了“关内生,塞外养,不当差,不纳粮,大家快活过一场”的口号。

板升没有官府的统领,百姓是真的不用当差,也不用纳粮。

这对于饱受凌虐的九边百姓而言,天然就有莫大的吸引力。

但也正因如此,若是真传到朝廷耳目中,这种口号必然是会被引得重拳出击的。

口号就是纲,谁敢喊出来,在官府眼中就不再是小打小闹的流民盗寇了,而是彻头彻尾的反贼!

吕南川一经提点,悚然一惊,似乎明悟了这层关节,他当即避席起身:“义父,我回去便停了口号!”

张四维摆了摆手,不甚在意。

如今朝廷一意孤行,新政已经走到了度田这一步,必然是要不撞南墙不回头。

此后还有延绵五十年的税法改制之争,紧随其后。

皇帝与张居正几乎是再现宋神宗与王安石的所作所为,将中枢与国朝柱石们的矛盾激化到了极点。

若是他张四维还在中枢,说不得还能拨乱反正,力主停了新法,与民生息。

可惜皇帝昏聩无德,忠奸不辨……流民四起,为王前驱必然是早晚的事。

那时候,才是吕南川打出口号的时机所在。

张四维摇了摇头,突然想起什么,说起另一件事:“石尚书安顿好了么?”

吕南川点了点头,正要开口细说。

张四维当即打断:“怎么安顿的就不要与我说了,事不密则害,此前刘世延家眷被害,坏就坏在你没有将李相派去办事的人给灭口,否则岂能被锦衣卫顺蔓摸瓜?”

吕南川戛然而止。

提及此事,他脸上不由露出愧疚之色。

“吃一堑长一智罢,说说塞外的情况。”

张四维轻轻带过了指责。

吕南川深吸一口气,很快收拾好心情,将话题说回正事上来:“是,义父。”

“随着俺答汗一蹶不振之后,东蒙古实质上已然离心离德。”

“前月,辛爱黄台吉分家另起炉灶。”

“松山宾兔妻男等酋流连海上,杳无音信。”

“上月,威正恰因为抢劫生番被箭射死,已然被烧化尸骨,携回套外。”

“抄胡儿青、把都儿苦赛、矮木素阿机大兄弟叔侄,以及都儿他卜囊、蟒速儿他卜囊、歹牙乞青山他卜能、威正他卜能王把都儿等部落,聚集数万骑,于嘉峪关七百里以外,意图开春后袭击瓦剌,向西挺进。”

“本月传来消息,说抄酋兄弟顺势占领了水塘。”

“……”

“如今,只有三娘子以大汗妻子的名义,牢牢把持了归化城,号令不彦皇台吉等人。”

“不过,我来之前,三娘子已然动身去阳和了,说是皇帝下旨,急诏顺义王与三娘子入京,。”

阳和是宣大总督的驻地,三娘子既然去了阳和,显然是准备入京了。

说到这里,吕南川顿了顿:“义父,我有些担忧,三娘子向来亲善朝廷,咱们要不要做点什么……”

朝廷与鞑靼右翼的关系越好,塞外汉人辗转腾挪的空间就越少,这点道理,吕南川还是明白的。

三娘子其人,当初隆庆议和,其人就坚定劝和,此后约束各部,主持与朝廷进贡事宜。

乃至归化城的修建与求得朝廷赐名,都是三娘子一力主张。

眼下姿态又放得这么低,应诏入京,对于吕南川而言,可不是什么好事。

张四维闻言,却没有立刻回应。

书房内陷入了沉默。

吕南川一时有些局促。

终于,张四维缓缓转过头,看向吕南川:“西蒙古土蛮汗整合了左翼三个万户,合八大营二十四部,猛士二十万,东起辽东,西至洮河。”

“高举《图们汗法典》约束诸部,使漠南诸部重新向大汗朝觐。”

“携呼里台大会之势,逼迫科尔沁、内喀尔喀等部俯首称臣。”

“又许大执政之位,以收买俺答汗之孙扯克力,再以黄教,拉拢右翼切尽黄台吉。”

“若非还有三娘子声威隆重,单东蒙古这一片散沙,只怕立刻就要被一朝吞灭,再现达延汗之旧景。”

张四维看向吕南川,面色肃然地摇了摇头:“汉家事,汉家尽。”

“鞑靼早晚是汉家敌手,你我将鞑靼引为爪牙、为王前驱尚可,万不能自甘堕落,为人做了嫁衣。”

话音不疾不徐,两人静静对视。

良久。

吕南川才尴尬一笑:“义父真知灼见,是我想岔了。”

“只是丰州滩毕竟依归化城为屏障,孩儿只是怕三娘子与朝廷达成什么默契,旧事重演,这才一时失了方寸,还请义父责罚。”

张四维的脸色板了片刻,旋即也展颜一笑:“人之常情,为父又岂会责备你。”

他顿了顿:“至于板升……你也不必太过担忧,你与乃父不同,手握精骑数千、火器精良,哪怕三娘子亦要正眼相待,岂能像当年乃父一般,三言两语间,便绑缚送与朝廷。”

吕南川闻言,似乎得到宽慰一般,深以为然点了点头。

二人之间的不快稍纵即逝,再度言笑晏晏,父慈子孝。

不知谈论了多久。

吕南川才以时日不早为由,恭谨起身行礼,与张四维道别,

后者作势欲送,前者连连推辞。

又是好一番拉扯、恭祝、道别,吕南川才劝得张四维止步,而后大摇大摆出了张府,左右连忙迎上。

直到转过身,吕南川才拉下脸来,咬着牙愤愤不平:“老东西。”

努尔哈赤连忙凑上前来:“义父,莫非此行不顺?”

说话之言,已然是一口流利的汉语。

吕南川冷哼一声。

等他翻身上马,才开口道:“老东西狡兔不知道几窟,压根不会在咱们身上下重注!”

说罢,吕南川似乎打定了什么主意。

他转头看向努尔哈赤:“先前你说的事,为父现在答应你!”

努尔哈赤面露狂喜:“义父答应让我借骑回建州了!?”

吕南川点了点头,没再说什么。

“老六,你去回应扯克力,就说三娘子我无能为力,但比起三娘子之子布塔施里,我自然更支持他占据归化城。”

说罢,吕南川又转头看向另一名随从:“老七,还是按历年的规矩,你去寻宁夏那几个官拜副将的同族,将金银财宝送过去,替我拜个年。”

被吩咐的两人,显然都是蒙古面相,闻言连忙拍着胸脯。

丰州滩(五原县)位于宁夏与归化城(今呼和浩特)之间,正有周旋的余地。

一番吩咐后,吕南川回头看了一眼张府,不屑地啐了一口。

而后招呼众人,打马而去。

……

腊月二十一,大寒,西苑承光殿。

太液东来锦浪平,芙蓉小殿瞰虚明。

皇帝只是往承光殿内坐下,一整天的光阴,便被纷繁的人事与奏疏所淹没。

直到日光已见昏黄,朱翊钧才送走了今日接近的最后一名大臣。

“方才忘记问了,凌卿三年考满绩效如何?”

朱翊钧已然送走了凌云翼,才后知后觉想起有所疏忽。

张宏连忙上前:“陛下,凌巡抚自万历四年,先后与巡抚吴文华讨平河池、咘咳、北三诸瑶,又捕斩广东大庙诸山贼,战功彪炳,三年皆优。”

朱翊钧点了点头,朝张宏吩咐道:“那大伴明日替朕下谕内阁,以凌卿三年考满,荫其子凌晓东为国子生。”

张宏默默记了下来。

朱翊钧顺手翻阅了一下桌案上的奏疏,确认都批阅完之后,这才双掌朝天,大大地伸了一个懒腰。

他打了个哈欠:“又是一年到头了。”

还有几天就过年了,思及今年诸多大小事,难免有些感慨。

在一一看无一错版本!

王应选在旁边默默合上了起居注:“陛下,臣明日将起居注送往兰台封存后,年内便无有公务了,臣想提前两日告假休沐。”

除夕是二十九,各部院衙门一般等到二十五、六才挂牌休沐——也会留几人轮流值班。

像翰林院、中书舍人这些清闲衙门,大寒左右就跑没影了。

“准了。”朱翊钧摆了摆手,又随口道,“年会就在后日了,兰台安排谁来记史?”

年轻士人嘛,提前休假去风花雪月本就是应有之意。

更别说小王作为“颜门四人”之一的风流人物,这假也没有不批的道理。

就是公务还是得交接好,譬如年会——积年累月之下,皇帝与六部九卿等年末共商国是,制定来年工作方略,已然成为了一项不大不小的传统。

王应选连忙回道:“由同僚姚三让替臣当班。”

朱翊钧哦了一声,又摆了摆手:“姚卿啊,那算了,还是让王世贞亲自来记罢。”

记史之事,不是靠着所谓的不怕死,前赴后继,来硬顶皇帝的,这些人自有一套黑话,可以规避审核。

就像历史上高拱倒台,几日内高仪相继死一样,实录记“遣中官,视大学士高仪疾,并赐诸食物仪,谢,寻卒。”

这个寻字,就很那人寻味,《助字辨略》曰,凡相因而及曰寻,这里若有若无的因果关系,就是所谓的微言大义了。

所以,但凡涉及到紧要的会面,关键的议事,朱翊钧都只能让立场确认无误的人记录。

王应选闻言,自然没有二话。

朱翊钧缓缓站起身,活动着筋骨。

既然提到年会,他便朝张宏顺势问道:“大伴,年会议程内阁定好了么?”

张宏闻言,略微弯了弯腰,回道:“陛下,后日年会,除了细枝末节外,合有七项大议,税赋年入、皇产公示、堂官增补、大明律修订、海贸大略、贵州两广等地改土归流、以及度田清户动员。”

朱翊钧在殿内来回走动,活络着气血。

思索片刻后,他才朝张宏吩咐道:“令潘晟列席,旁听堂官增补事。”

“令李幼滋列席,旁听税赋事。”

“令沈鲤列席,旁听度田事。”

年会视每年情况,议事的内容也有所不同。

同样地,在内阁并六部堂官带两科都给事中之外,与会旁听的人,每年也有所不同。

但无一例外,能够列席的朝臣,都是现在或者即将,最接近大明朝权力中心的一批人。

张宏连忙应是。

等张宏说完好长一串,朱翊钧又问道:“栗在庭今日不是入京了,人呢?”

李进本是眼观鼻鼻观心,安安分分守在一旁,此时闻言,心中不由感慨,果不愧东宫旧臣,哪怕经年外放,依旧简在帝心。

他小步上前,接过话头道:“陛下,栗巡抚今日午时入的京,到吏部与通政司递了帖子,求请明日面圣后,便以拜访座师,去了高阁老府上。”

“一整个下午,都在帮着高阁老修缮庭院、房顶。”

朱翊钧听了李进这话,不由撇了撇嘴。

高仪家是租的,被打烂后,自己第一时间就遣人修缮赔偿了。

这弄得好像他撒手没管一样。

难怪朝臣都视其为奸臣,这不活脱脱到退休老干部家犁地的栗同伟么?

当然,腹诽归腹诽,朱翊钧面上还是很正经地颔首:“明天就不见了,让他也列席后日年会,与诸臣工一同议海贸事。”

随后,朱翊钧又与司礼监与中书舍人吩咐了一番明日的事情。

等到打发走中书舍人之后,他才脱下冠帽,略微理了理头发。

“今日谁侍寝?”

负责这些事情的魏朝,连忙上前回话:“万岁爷,今日点到张顺妃了。”

虽然皇帝对张顺妃这个封号似乎有些成见,但后宫讲究雨露均沾,点到谁就是谁。

朱翊钧重新戴好冠:“顺妃……放明日吧,朕今天想去找皇后。”

这样显然有点不合规矩。

毕竟皇帝见皇后是要请两宫明旨的,还要敲锣打鼓,广而告之,没这样突然决定的说法。

但是话又说回来,皇帝毕竟是今时不同往日。

魏朝能说什么呢?

只好默默应是。

朱翊钧理好衣襟,领着一干内臣女官,晃晃悠悠出了承光殿。

……

得益于世宗的爱好,西苑宫室众多,后宫嫔妃一同住进来,也不显局促。

皇帝居万寿宫,万寿无疆。

皇后居永寿宫,皇贵妃居仁寿宫,永寿仁康,在礼制上正好合宜。

朱翊钧用完晚膳后,便径直来到了永寿宫。

门口值守的女官似乎没意料到皇帝来得这般仓促,连忙迎上前:“还请陛下稍待片刻,皇后娘娘正在沐浴更衣,稍后再率阖宫上下,出殿迎候。”

不出意料地,朱翊钧被拦在了门外。

跟李贵妃这种当世数得上名的一等世家出身不同,刘皇后祖上也就得封了一个锦衣卫的小官。

小门小户,也养成了刘皇后谨小慎微的性格。

自己守规矩的同时,在外人面前也极其讲究礼制。

奈何皇帝大事听劝,小事可就极为刚愎自用了。

朱翊钧置若罔闻,直接大摇大摆就往里闯:“不必兴师动众了,朕去暖阁等皇后便是。”

沐浴肯定是不能直接往里闯,毕竟是女君,皇帝也得保持尊重。

去暖阁等着,就恰到好处。

几名女官不好再拦,只好一跺脚,连忙越过皇帝,进去找皇后汇报去了。

朱翊钧笑了笑。

接下来自然是长驱直入,几步之间便穿过连廊,迈步踏入暖阁。

刘氏虽贵为女君,但在用度上,跟皇帝时刻保持着同频,绝不铺张。

除了餐饮,以及书籍之外,刘皇后几乎能省就省,以至于偌大一个皇后寝宫,冷冷清清。

朱翊钧走到书柜前,随后挑出一本钟山逸叟今年才成书的《封神演义》,施施然坐到书桌后。

要说刘皇后固然本本分分,但这些家里人,还真是心眼不少,封神演义这种书也进献到宫里来,搁这儿点谁是苏妲己呢?

朱翊钧摇了摇头,津津有味地阅看起来。

眼下这个节点,文化上说一句百花齐放,也当真不为过。

皇后喜欢看故事,不但有封神、三国、西游这些古典长篇,还有《雨窗集》、《长灯集》、《随航集》这些短篇。

尤其随着文人摹拟话本而创作白话短篇之风日盛,现在的创作,开始下沉,逐渐折射出士大夫往下一层的阶级面貌。

是故,朱翊钧从来不拦着皇后这点不务正业的小爱好,甚至偶会还会让皇后推荐一二。

也正因这本就是婚后小习惯,朱翊钧在皇后暖阁中这么一坐,自然而然便看入了神。

也不知过了多久。

朱翊钧都第十二次腹诽女人沐浴太久之时,外间终于有了动静。

皇帝收回注意力,轻轻合上。

方一抬起头来,就见暖阁房门被推开,一道身影迈步走了进来。

刘皇后没有戴冠,身上却仍旧着鞠衣。

款款行走之间,贞静自持,礼度夙闲,皇后气质如同量身订做一般,实在端庄淑慎。

“臣妾拜见陛下。”

刘皇后盈盈欠身,朝皇帝行礼。

朱翊钧并没有起身回礼。

反而盯着皇后,突然将手中书本拍在桌案上!

“皇后,你的事发了!可知罪!”

刘皇后抬头看了皇帝一眼,露出犹豫的神色。

纠结片刻,她还是有了动作。

挪步到皇帝跟前,缓缓跪了下来,露出凄然之态:“陛下,臣妾知罪了,请陛下责罚。”

说罢,就要将头埋下去。

朱翊钧见皇后这反应,终是没绷住表情,当场破了功。

他连忙拉住皇后替他宽衣解带的手,无奈解释道:“皇后,这次是真的事发了,正事。”

皇后疑惑抬起头。

朱翊钧连忙将刘皇后扶起。

他斟酌片刻,还是看着皇后的眼睛,主动挑破道:“衍圣公家贿赂皇后家良田万亩,已经捅到朕这里来了。”

“这事,皇后知晓么?”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344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