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代晋

作者:大苹果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四八四章 辞别

书名:代晋 作者:大苹果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12

次日上午,巳时时分,天气晴好,万里无云。

灞河桥头,清风习习,气氛一片祥和热闹,甚至有些伤感。

苻朗代表大秦朝廷前来灞河桥头为晋朝使臣李徽送行。桥头长亭之中摆了酒菜,苻朗和李徽对坐亭中饮酒。苻朗还特地带来了乐师女伎,一名女乐师横笛而吹,几名女子翩然起舞。

悠扬婉转的笛声之中,苻朗拱手叹息对李徽道:“弘度此乃我大秦,当真是我意外之喜。我苻朗能和你认识交往,虽短短数日,但却印象深刻,一见如故。现在,你要回晋国了,却不知何日才能相见。真令人依依不舍,愁绪满怀。苻朗敬你第一杯酒,祝愿你归途顺风,早日回晋国,同亲人团聚。”

李徽举杯笑道:“多谢元达兄。本人也有同感。我早说过,来贵国最大的惊喜便是认识了元达兄。元达兄真诚豁达,待人赤诚,风仪无双,令人钦佩。不过元达兄大可不必愁绪满怀,两国和议既成,今后来往便方便了。或许元达兄会作为使臣出访我大晋,又或者我还会再来贵国出使也未可知。总之,我相信你我必能再见面。就算一时不见,你我友情也是不变的。正所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天涯虽远,只要相互思念,便如咫尺。”

李徽对苻朗确实生出了较大的好感,这番话说的虽然夸张成分居多,但也不全是假意。若说之前李徽刻意结交是看出了苻朗这个人性格算是单纯简单,是很好忽悠的对象。可借助苻朗之口得知一些秦国的事情,也可借助他的帮忙想办法见到王猛。那确实是带着目的性的结交。但现在,李徽确实对苻朗生出不小的好感。

苻朗是秦国宗族子弟,属于没受过苦,没经受过太多苦难和风雨的温室里的花朵。简单而真诚之人,令李徽都生出了些许歉疚之感。其实若苻朗不是秦国宗族贵胄的话,他在秦国怕是都活不下去。所以李徽和他相处数日,确实产生了好感和友谊。谁会拒绝如此真诚之人呢李徽倒是怕自己会污染苻朗这朵小白花。

“说的好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话说的太好了。这两句诗,我回头要录下挂在书房里。不愧是晋国来的使者,出口便成诗,且应景应时。令人着实钦佩。来,干了。”苻朗叹息着举杯和李徽相碰,一口干了。

李徽也举杯干了。

苻朗命婢女斟酒,举起酒杯道:“这第二杯酒,表达我的歉意。你来我大秦出使,无论两国关系如何,当以礼相待才是。但这几日,发生了许多事,让你难堪,也令我难堪。总之,这几日照顾不周,有失礼数之处,还望弘度老弟包涵则个。希望既往不咎,大人大量。”

李徽呵呵笑道:“元达兄言过了,这没什么。我能活着离开贵国,已经是谢天谢地了。天王陛下确实是仁恕之君,有些天下雄主的气象。否则,以在下在京城之言行,怕是难以容忍。而元达兄待我赤诚,这几日殷勤照应,我感激还来不及呢。只可惜时日太短,无可奈何。总之,此行来长安,我很愉快。并无任何不适之感。来,咱们干了。”

苻朗笑着点头,两人碰杯干了第二杯酒。

第三杯满上,苻朗没有同李徽酒杯,而是自己一口喝干。然后起身走到亭边,伸手折下一束柳条来拿在手里。

“折柳送别,自汉便有此意。今日灞上送别弘度,苻朗便也效古意。我还有一首送别之曲,要送给弘度。此曲响起,我便不耽误弘度的行程了。”苻朗沉声道。

李徽笑着点头,心道:苻朗可算是将中原王朝的那些矫情事学了个七七八八了。李徽平素最怕送别的气氛,被苻朗今日这么一搞,委实尴尬。不过,却也真切的感受到了苻朗对自己的友谊,他是真的把自己当朋友的。

“好,那在下便洗耳恭听。”李徽微笑道。

苻朗站在亭中,手扶栏杆,跟随亭下女乐伎的哀婉横笛之声轻轻打着拍子,开口缓缓而唱。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坐看灞河岸,杨柳郁婆娑。

清风如我意,伴君常随身。

此去重山远,万里云水隔。

唯愿秋鸿起,送声到江东。”

苻朗唱的是乐府古曲,曲调苍茫古朴,但曲词却情真意切。一曲唱罢,伴随着婉转的笛声和乐声,当真是令人动容。

李徽微笑起身,端起桌上的第三杯酒一口干了,拱手向苻朗作了一揖。苻朗依旧在唱着此曲,只是拱手还礼。

李徽缓步走出长亭,来到桥头。周澈等人都站在路上等待着。李徽一摆手,郑小龙牵着马过来,将缰绳递给李徽。李徽接过,翻身上马。

“上马,回大晋。”李徽喝道。

周澈点头,沉声下令:“上马,回大晋。”

所有人翻身上马,车夫赶起大车,车马粼粼,沿着长安东驰道而行。走出很远,李徽依旧能听到灞桥桥头传来的嘹亮的竹笛之声。

从长安出发,众人心情都很愉悦轻松。顺着长安东驰道一路往东,当日傍晚便已经脱离京兆府所辖,抵达司隶所属的华阴县境内。

本来一路南下,往襄阳荆州方向,取最近的路线进入大晋境内。但是,考虑到梁益二州已失,襄阳一带正是荆州军统秦军对峙作战的区域。如今虽和议达成,但肯定还是剑拔弩张的局面。穿行这样的地区实属不智。

再者,这一趟行程都是在赶路,天气炎热,心情紧张,来时便没有好好的欣赏中原风物。现在和议达成了,一切顺风顺水,李徽想带着众人去看看黄河,也算是欣赏一下风景。

再加上这一路都是驰道,车马行进也轻松愉快些,所以便决定往东而行。到了潼关之后,看到了黄河,之后再往南回大晋。其实也绕行不了多少路程。

当晚于华阴县内扎营,次日一早,车马继续前行,道路已经变得不太好走。但沿途景色壮丽。南方,秦岭山脉逶迤绵延,仿佛是隔绝南下的屏障。而前方,崤山的连绵山峰在前,仿佛有挡住了往东的去路。驰道便在上下起伏的之中往前延伸。数次都以为前方无路了,但驰道还是绵延向前。

众人皆赞叹不已,连赶路的疲惫都已经置身于外了。要知道,眼下众人走的这条路,便是东出关外之路。先秦之时,另外一个伟大朝代,真正的大秦帝国的兵马,便是从这条路东出函谷关一统天下的。

虽然那已经是七八百年前的事情了,但这条通向关外的道路却是和当初秦国人走过的那条路是同一条。

在赶了一天的路之后,在夕阳西下时分,终于听到了远处传来的低沉的隆隆水声。前方探路的护卫赶回来禀报说,前方高崖之下,便是一条大河。那大河从北往南而来,转折往东而流。前方的道路更加难走了,因为都是沟壑山坡,崎岖之极。

李徽知道,已经到了黄河边上了。这一带黄河是河道东侧几字弯下来的,所以在此处形成一个巨大的转折。之后便基本上是往东而行。此处正是转折之点。

此处地势之险要,北侧有大河滔滔,南侧有崇山峻岭,著名的崤函古道就在前方,沿着黄河南岸的山岭之中依着地势而行的古道,便是最为险峻之处。这里有潼关关隘,往东是函谷关,都是扼守关中要道的雄关。

李徽当即下令,在道旁寻找平坦之处扎营。众人扎营之时,李徽带着阿珠在周澈的陪同下策马往前行了数里,上了一道高坡。

然后,在最后一道夕阳的光芒照耀下,李徽看到了那条如苍龙一般盘旋东去的大河。滚滚河水从北而来,汇聚支流之后转而往东滚滚而去。河水在夕阳的余晖下闪耀着士黄色的光芒,浩浩荡荡,气势磅礴。

暮色之下,山野纵横,大河横流,令李徽心情澎湃而激动,久久难以平静。这条大河的沿岸,便是华夏明孕育之处。先祖们辛勤劳作,在此安居。无数的王朝兴衰,征伐逐鹿,便在这片士地上。

如今,这一切依旧在继续。

南方的大晋丢失这里,便等于丢失了魂魄一般一蹶不振。失去了精神上的家园和故士,确实已经不能算是华夏正统了。文化和士地上的双重占有,才能算是正统继承。

李徽等人一直站在高坡上看着眼前的场景,直到暮色苍茫,四野混沌,才回转营地之中歇息。

这一夜,众人便在黄河的滔滔河水声中,在南侧山峦上的林木风涛之中,在山野的兽吼鸟鸣之中入睡。就像是睡在了大地的脉搏之上一般,虽然嘈杂,但那种感觉甚为奇特,令人难忘。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xgbqg。梦想手机版阅读网址:xgbq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