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在七扇门当差的日子

作者:三观犹在 | 分类:武侠 | 字数:0

第102章 审案(二)

书名:在七扇门当差的日子 作者:三观犹在 字数:0 更新时间:01-08 20:04

胡宗宪一身麻衣,很是朴素,倒也干净,显然是没有受到太多的折磨。毕竟是朝廷二品大员,除非皇帝话,谁也不敢为难他。不过,这些天下来,他瘦了一整圈,头也越灰白了。

锦衣卫、登闻院都派了人员听审,锦衣卫派来的自然是指挥使6兵,登闻院那人一身黑衣,却不知是何方神圣。胡宗宪来到大堂,静立不语。

冯零感本来对胡宗宪就不顺眼,尖声道,大胆胡宗宪,今日受审,竟不下跪

主审官闵秋叶看了他一眼,要不你来

冯零感哼了一声,不再说话。

闵秋叶说胡部堂,姑且称你一句部堂大人,是为你在崇明之战立了大功。本官闵秋叶奉旨来审你案子。

胡宗宪缓缓道,原来是闵秋叶闵青天,当年你在蜀中的威名可是如日中天啊,本官心向往之啊,只是却没有料到,今日你我相见,竟是在这种场合之下。

这种场面话,闵秋叶并不感冒,凛然说道,哪里来的虚名,不过是本官能秉公执法,行事无愧良心、无愧大明律而已。胡大人放心,对你的指证,本官会一一核实,若有虚假,绝不冤枉你,但若坐实的罪名,本官也绝不姑息。

胡宗宪淡然一笑,这世道哪里有非黑即白的,闵大人尽管来问。若能说的、该说的,我自然会说。

冯零感怒道,什么叫做该说的,什么叫做能说的,你这是什么意思

胡宗宪反问道,这案子还没开始审呢,冯公公怎么如老猫烧须般坐不住了

锦衣卫6兵嘴角露出微笑,登闻院那黑衣人面无表情,似乎睡了过去。与锦衣卫和登闻院相比,这冯零感还是沉不住气啊。不过一想,江南制造局肯定也牵扯进这个案子,所以内监才派了这个冯零感前来听审,免得一时失去控制,乱了方寸。

闵秋叶将卷宗打开,道:胡大人,我这里收到弹劾,举报你你在担任江浙总督、巡抚的这十三年中,卖官鬻爵、倒卖盐铁、行贿受贿、敲诈勒索、通倭卖国这五大罪名,并提供了相关的佐证。书记官,你来宣读卷宗。

堂下书吏抽出一叠卷宗,开始读了起来。五大罪证,一共一百项罪名,各种指正五花八门,真是难为了弹劾调查之人。

在大明朝,言官不能因言获罪。

御史台的那些言官,如同疯狗一般,一看形势苗头不对,立即开咬,为了博出名声,甚至不惜捏造事实,张口乱喷,所以御史台又被成为疯狗院。这些人不论资排辈,而是以被弹劾对象的品秩来排名。直到后来键盘侠的出现,才在风头上压过他们。

一百项罪名中,其中大的案子如庆阳铁矿倒塌,为掩盖事实,杀人灭口之事,小到儿子接受一匹马的贿赂等等,不一而论。这一百项罪名,足足念了两个时辰,从清晨念到了中午。

在此期间,胡宗宪面容平静,直到所有卷宗念完,闵秋叶沉声道,胡大人,这一百项指证,你可有话说

胡宗宪缓缓道,本人为官三十载,虽不说清正廉明,但求问心无愧。这一百项罪名,除了卖庆阳县令两万两,收受贿赂五十二万两之外,其余罪名,本官,一概不认

此话说的斩钉截铁,没有留下一点余地。虽已经贬为平民,但是多年养成官威仍在,此话说出,整个大堂之内的气温都降了几度。所有人都屏住呼吸,连大气都不敢出一口,眼睛望着闵秋叶。

闵秋叶浑然不觉,他这种人,心中有口浩然之气在撑着,断然不会怕这种手段。

闵秋叶淡淡道,好,那本官就给你一个公正的审判。

冯零感问道,谎报祥瑞之事呢

至于谎报祥瑞的指控,连圣上都嘉定此事了,你们拿出来说事,难道是在质疑陛下

胡宗宪这种话有些诛心了,在座的众人,没有一人敢接这句。据说,当年胡宗宪为了讨好朱润泽,接连两次上报祥瑞白鹿,也就是得了白化病的鹿,被皇帝嘉奖。这件事为主流的文官集团所不齿,此时有人提了出来,却被胡宗宪抓住了把柄。

闵秋叶道,好,那就先从这两件事说起。买官卖官一事,你如何解释

胡宗宪道,景元十六年夏,台州庆阳铁矿因过度挖掘,又没做好防护措施,导致了塌方,一百三十人死于非难。朝廷盐铁归矿务监管辖,我想身为内监少监的冯公公,对此事应该比较了解一些。

冯零感说,胡宗宪,你不要什么事都往咱家身上扯,将祸水引到内监,庆阳铁矿矿难,朝廷是已定了案的。

胡宗宪冷冷道,好,我接着说。矿难之后,台州又洪水,三万百姓受灾,当年倭寇横行,军队补给都已不够,哪里有赈灾的钱粮,正是那一年,我将台州庆阳县令以二万两银子卖出去,这笔钱,用来从荆襄一带购米赈灾。这个罪,我认

书记官提笔急书,唯恐漏掉胡宗宪一字一句。

胡宗宪接着道,至于指控中所说的贪污收回两百万两,要知整个江浙一年税赋也不过百万两,胡某人何德何能,竟能贪墨两倍于江南的赋税,想必也太瞧得起在下了。这三十年来,胡某人共收了五十二万三千七百二十三两银子。这其中,有二万三千两,是地方上三节两寿、三敬及流捐摊派之银。这些银子都是陋规,乃朝廷惯例,本官取了。

闵秋叶厉声问道,既然知道是陋规,你又为何去取

胡宗宪呵呵一笑,这里是大明官场,要在官场体制内混下去,那就要遵守这其中的游戏规则,谁能做到清廉如水

闵秋叶傲然道,本官从未受过一文贿赂从未吃过任何宴请

我心说这话别人说我不信,但是昨日见识了他的行为之后,我丝毫不怀疑他说的话。

胡宗宪却摇摇头道,闵大人为官一方,清正廉洁,胡某自然是佩服的,但是若你手下有二十万军队要养,外面有几万倭寇要打,就免不了与朝堂之上的人打交道,有些人收了银子,都不给办事,没有银子,谁又理你

闵秋叶道:这种官员,按大明律,该抓起来,剥皮冲草。

胡宗宪道:闵大人,我是封疆大吏,不是吃饱没事干天天弹劾人的御史。既然要当官,那就要去做事,而不是去跟朝廷的制度、陋规去抵抗,这样除了碰的头破血流,于事无补。若为了赚取好的名声,让百姓遭了难,让官兵遭了败仗,这样的官,做得又有何用

胡宗宪一番言辞,无比犀利,又掷地有声。

他这番话说出了为官者的普遍心声。

当年那些赴过琼林宴的进士,初入仕途之时,何尝不是满腔热血,为官为民毕竟受过儒家正统教育熏陶过的学子,除了捐科、荫科出身的,大多数人也不是一上来就想当贪官的。

只是这个社会体制,以及滋生这个体质的土壤,逐渐改变了他们,变得随波逐流。正如胡宗宪,也开始自泼污水,开始进献祥瑞,开始收受贿赂。

官场是个很奇特的产物,一方面,所有的官员在努力的维持这种规则和制度,另一方面,官员又从这个体制中不断汲取权力,这种互生互依的奇怪关系,构成了自古以来官场潜规则。

整个大明官场,如闵秋叶、海刚峰这种人,那几乎是异数般的存在了。他们有梦想,有原则,坚持本分,又顽固不化,这样的人,不时地出现,如一把奥卡姆剃刀,在整个体制接近质变之时,剔除部分变质的腐肉,将事情拉回到正轨之上。

只要体制存在,就不会杜绝。

这正如磁铁,有正级就有负极一般。

若是寻常官员,也许会认可胡宗宪的说法,但是闵秋叶不是寻常官员,他不会为胡宗宪的辩解所动,在他的世界中,对就是对,错就是错,黑就是黑,白就是白。

闵秋叶啪的一拍惊堂木,贪污就贪污,这是事实,不管以任何理由他对书吏道,这一点,记下来。那接下来,胡部堂,我们来说说那五十万两的事吧。

冯零感一听,顿时有些紧张了。他说,闵大人,我们还是来说说胡宗宪通倭的事吧。

冯零感是江南制造局少监,若按照内廷的品秩应是从四品,比闵秋叶的正五品要高,所以他觉得自己有资格说这句话。不过冯零感毕竟不是官场中人,他显是没有听过闵秋叶的大名。

闵秋叶看了他一眼,说,冯公公请问便是。

冯零感道,胡宗宪,听说你与三大寇之的汪横是同乡

胡宗宪道,正是。

冯零感道,难怪倭寇在东海横行这么多年,原来是有你在其中包庇

闵秋叶皱眉道,冯公公,证据呢

冯零感怒气冲冲道,胡宗宪与寇汪横勾结,这还不算证据

闵秋叶问:冯公公,不知您又是籍贯何处

冯零感说:咱家老家是山东德州府的。

闵秋叶淡淡道,这么说,冯公公与当年的齐王也是同乡了却不知公公与当年齐王造反有无关系呢

冯零感顿时满脸通红,这根本不是一码事,你莫要血口喷人

闵秋叶冷冷道,本官乃胡宗宪一案的主审官,冯公公你身为内监之人,却一再干涉本官行事职权,鉴于此,本官决定将你驱逐出堂

冯零感道,你敢,我是代表皇上来听审的

出不出去

不出去。

闵秋叶对书吏道,把他刚才那句话记录在案,就说冯公公承认自己与造反被诛的齐王是同乡

冯零感跳起来道,姓闵的,你不要欺人太甚

闵秋叶没有搭理他,转过头去。就在这一刻,这位五品的同知大人,身上所展露出的气势,竟丝毫不逊于那些极品的朝廷大员。

冯零感觉得没有必要待下去了,灰溜溜的走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